通辽市救助管理站:帮助每一个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回家的路
原标题:通辽市救助管理站:帮助每一个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回家的路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救助管理站是一个带着神秘面纱的机构,大多数人不知道它承担着怎样的职责、主要对哪些人实施救助、受助对象到救助站后将获得怎样的帮助。3月19日,一辆由市救助管理站出发开往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的车上有位双手双脚截肢的男子喝的微醺,不断讲着他的故事,一旁的救助站工作人员耐心的回应着……这样的情景就是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工作常态,各种各样的流浪乞讨人员是他们最常接触的人群。
车上的男子叫刘焕龙,今年50岁,无家室,是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人,常年在外流浪乞讨,他也是市救助管理站的老熟人。自从2018年2月6日救助站工作人员第一次发现流浪的刘焕龙至今,已经是第五次护送他回到户口所在地敬老院。
2018年10月,市救助管理站按照往年的惯例,如期开始了“暖冬行动”,工作人员以3人为一组,在每天晚上7点半到10点半,开展夜间巡查救助工作。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重点对火车站、桥洞、自助取款机、广场等区域进行搜寻。2018年12月29日,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在实施“暖冬行动”时又发现了刘焕龙,在他自愿接受救助的情况下将其送往户口所在地花吐古拉镇敬老院安置。但仅过一周,刘焕龙又出现在市区,由于天气寒冷,救助站工作人员发现他的时候,他的手脚已经严重冻伤。2019年1月6日,由于伤势严重,市救助管理站联系科左中旗民政局为刘焕龙进行了四肢截肢手术并送回户口所在地安置。几天前,市公安局民警发现四肢截肢的刘焕龙出现在公安局附近,便将其送到了救助站。
19日,记者跟随通辽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护送刘焕龙回花吐古拉镇敬老院。当记者问到敬老院里有吃有喝,冬暖夏凉,为啥冒着冻伤截肢的风险也要往外跑时,刘焕龙说道:“ 我才50岁,还年轻,不愿意跟那帮老年人在敬老院待着,多磕碜啊!外面自由!”
这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刘焕龙愁坏了救助站和敬老院。据悉,刘焕龙爱喝酒,每次自愿被救助后回到敬老院,一旦敬老院不能满足他的“自由”,就会对敬老院工作人员进行辱骂,又偷偷跑出来。救助站人员对他反复做思想工作,都不起作用。
“我们已经尽力在物质和思想上都进行帮助,但受助人一旦放弃自我,我们的工作就会陷入困境,像刘焕龙一样的人非常多,还有人就喜欢进行乞讨,前面放个牌子,在牌子上写上一些文字、故事,坐在那里等别人捐款,有时候我们很无奈。”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说道。
记者从市救助管理站站长葛刚处了解到,自2018年10月“暖冬行动”开展以来,他们共救助了130余人。他们的救助对象是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在自愿救助、无偿救助的原则下,救助管理站会将生病的受助人送到定点医院接受基础治疗,再根据他们的身份信息,将他们送回户口所在地。对于一些精神恍惚、失常的受助人,救助站会将他们送到安康医院接受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联系其家人将其送回户口所在地。对于无法查明家庭情况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长期滞留人员,报请有关部门后会将其长期安排在社会福利院、敬(养)老院、精神病人福利院等有关机构进行安置。
“很多人都不了解我们的工作,可以说我们看尽了人生百态,我们的受助人员非常复杂,有残疾人、智障人员、精神病人、各类传染病病人、未成年、老人等等,大部分是社会最低层人员,他们文化程度低、经济收入低、情况复杂,许多受助人员还会提出一些超出法规政策的要求,这都需要我们以极大的耐心和他们进行沟通、解释。”葛刚说道。
救助站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救助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据了解,目前国家明确的39种传染病中,在流浪乞讨救助人员身上已发现有36种,被我市救助站救助的人员中,艾滋病、麻风病、肺结核等恶性传染病非常常见。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们密切接触,在没有专业卫生防护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冒着被传染的风险也要为他们提供服务,用真诚和信任温暖着每个受助人。
为了实现“不让一个人受冻挨饿”的目标,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走遍了大街小巷。“暖冬行动”即将结束,但救助行动一直在进行,这些不被世人熟知、隐匿在人群中的工作人员以耐心和爱心寻找着那些渴求救助的目光,用爱与温暖照亮了他们灰暗的人生。(记者 王利平 实习生 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