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70周年 人民日报这样讲好故事
原标题:内蒙古70周年 人民日报这样讲好故事
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取得的成就可谓辉煌靓丽,要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些成就,讲故事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这方面,《人民日报》的一个重头报道,让人再次见识了讲好故事的独特魅力。
7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7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和12版“记者调查”整版,采用“1+1”的形式,报道内容只有一个: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头版的“前1”《内蒙古骏马奔腾七十载》,梳理凝练,简洁明快;12版的“后1”《解码“模范自治区”》,选取最令人难忘的人和事徐徐展开,内容丰富,情节生动。
这组报道文采飞扬,时而气势如虹,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抒情如歌,最突出的特点是,用精彩的故事呈现了一个史诗般的主题。这再次启示我们,越是宏大主题的报道,越要善于讲故事。
7月13日《人民日报》第12版
解码“”模范自治区”这个主题最适合
内蒙古70年的发展,报道时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切入,每个方面都可以写就一篇大文章;人们熟知的关于内蒙古的故事也可谓多矣,例如草原英雄小姐妹、伊利集团、《呼伦贝尔美》、满洲里的中俄边贸等。在报道角度很多、报道素材丰富的情况下,最需要琢磨的是确定什么样的报道主题。
这次重头报道的主题是“解码‘模范自治区’”,这个主题不仅符合中央精神、而且与内蒙古特色高度契合。说它符合中央精神,是因为它充分反映了党报看问题的高度——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最为重要的一条。说它与内蒙古特色高度契合,是因为与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区相比,内蒙古的民族团结工作成就更为突出,确实是不添乱只添瓦的“模范”。
《解码“模范自治区”》的末尾,94岁的云曙碧对记者说,“没有民族团结,哪有国家的兴旺发达?各民族只有团结奋斗,才能共同繁荣发展。”这句点睛之笔,不仅道出了文章主旨,而且起到了首尾呼应之效。
讲述故事有诀窍深入采访不可少
细数一下,《解码“模范自治区”》着重讲述了9个特色鲜明的人物的故事(读故事,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这些故事,是从作者听到的众多故事中精选出来的,细节非常生动,情节感人至深。
例如,在“一个蒙古族未婚少女与28个南方孤儿”的故事里,当年刚刚初中毕业的都贵玛自己还是个大孩子,却硬是一步一步地学会了喂奶喂饭换尿布这些琐碎活,把最大5岁、最小才1岁的28个孩子抚养了9个月,无一夭折、无一病残。都贵玛平实的回忆和受助汉族孩子深情的讲述,彰显了蒙古族妇女最质朴最纯真的感情,无异于一曲生动的蒙汉民族团结赞歌。
又如,一个从陕西嫁到内蒙的汉族女子,为了改变生存环境,毕生与黄沙战斗,“把孩子拴在炕上,夫妻俩去种树”“树离开我活不了,只好把孩子送到姥姥家上学”,终于造就了7万亩绿海。这些最能说明主题、升化主题的细节,作者敏锐地抓住了、呈现了,使得乍看零散、平凡的故事,渐渐汇成一部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宏大乐章。
草原母亲都贵玛
“吸睛”更需下功夫精心表达是关键
讲故事需要精心表达,作者巧妙地用红、黑、金、绿、蓝五种颜色作为《解码“模范自治区”》5个小标题的开头,甚是“吸睛”。最主要的是,以此开头的5个比喻,体现出作者对主题的反复提炼。如:“红色求索路”,指的是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人如何以身作则、带领草原人民走出一条致富路;“黑色变奏曲”,通过描写内蒙古经济结构转型、黑色金属行业比重降低,形象地反映了“三去一降一补”取得的成就;“金色表情包”,写文化轻骑兵——乌兰牧骑留给农牧民的欢声笑语,很是生动。后面的“绿色交响乐”“蓝色守望者”,也准确地表达了草原儿女绿化大沙漠、蒙汉相互守望民族大团结的主题。
5个方面乍看起来是多个侧面,但丝毫“无倒置之乖”“无棼丝之乱”,综合起来就形成了内蒙古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全景图,反映了作者精心的提炼能力和高超的布局水平,也使得这些构成文章“四梁八柱”、令人耳目一新的比喻句大大升华了主题。
2017年7月11日,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落幕。图为演员在闭幕式上表演蒙古族群舞《阿穆尔赛罕》。丁根厚摄人民视觉
同样的精巧布局也反映在头版头条《内蒙古骏马奔腾七十载》里。这篇短文章巧用比喻,“从地图上看内蒙古,势如一匹昂首奔腾的骏马”,堪称一个绝妙的发现。这个形象的比喻带活了整篇文章,不仅催生了颇有气势和文采的标题,而且孕育了文章的基本框架——有序运用五个统一的句式,均以“这骏马”开始,配上“蹄疾步稳”“一马当先”等成语,再以充分的事实和数据来详细说明,行文从容,结构严谨,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内蒙古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故事,精彩的中国需要精彩的讲述。成就报道主题宏大,如何讲好故事反映成就,这组“1+1”报道为我们提供了现实的样板。
撰稿:苏长虹统筹:王向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