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深度实施“十个全覆盖”:一滴放心水 浓浓民生情
原标题:内蒙古深度实施“十个全覆盖”:一滴放心水 浓浓民生情
原标题:一滴放心水 浓浓民生情
对于内蒙古广大农村、牧区的农牧民来说,2014年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区农村牧区实施的“十个全覆盖”工程,无疑是他们的“甘霖”和“及时雨”。这“甘霖”和“及时雨”使他们告别了无水可饮、无水可用的历史,走上了“不为水而慌,自奔幸福小康”的通衢。
2014年,自治区把实现嘎查村饮水安全全覆盖作为自治区确定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内容之一。总体目标是利用3年时间,解决3575个嘎查村、352万农牧民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实现全区嘎查村所在地饮水安全全覆盖。同时,在有条件的嘎查村实现通自来水,全区嘎查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
锡林浩特市巴彦宝力格苏木巴彦宝力格嘎查牧民米其德家就是这项工程的受益者。他说,由于他所在的嘎查人口居住分散,地下水位较深,许多牧民常年靠拉水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个别牧户拉水距离达到10公里,年拉水费用近万元。现在,米其德家没有花1分钱就打了1眼水源井,不仅结束了缺水的生活,还能喝上甘甜的清水,一家人别提多高兴了。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牧民将刚开通的放心水洒向欢乐的人群。
在我区,像米其德这样常年受饮水安全问题困扰的农村牧区还有不少,但他们遇到的困难却不尽相同。
农村牧区饮水安全是老百姓最直接、最实际、最关心的生活问题。为了把这项民心工程办好、办实,“十二五”期间,自治区规划解决536万人的农村牧区饮水安全问题。截至2014年底,452万人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
百丈之台,起于垒土。百姓能喝上安全水同样是十年积跬步之功。
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以来,我区始终坚持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最迫切的民心工程来抓。全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63亿元,建成各类饮水安全工程2.5万处,解决了103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占规划人口的92%。这项惠民工程覆盖了全区12个市(盟)、98个旗县(市、区),56%的农村牧区人口从中受益,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
截至目前,全区102个旗县区的农村牧区供水工程全部落实了居民用电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东部执行0.5元/度,西部执行0.23——0.62元/度,电价降低25%——45%。农村牧区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成本明显降低,保障了正常安全供水,减轻了农牧民负担。
“保障农村牧区饮水安全更为复杂,水源水质的差异、地形地貌的限制以及异常的气候变化都是需要克服的难题”。自治区水利厅农牧处处长王向东说,“近年来,随着自治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水不安全已经成为农村牧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村民解决因旱造成的饮水困难。
思路决定出路。
鄂尔多斯市是个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的地区。丘陵山区和干旱硬梁地区地表水奇缺,地下水埋藏较深,开采难度大,农牧民饮水大多靠人力、畜力车远距离拉水。拉水最远处达40公里。饮水严重困难的鄂托克旗,每户牧民年均拉水费用高达9000元,远远超过了农牧民的经济承受能力。
2014年年初,“十个全覆盖”工程任务一下达,鄂尔多斯市就多方筹措水利建设资金,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宜井则井、宜窖则窖,宜散则散、宜集中则集中的灵活多样的工程措施,达到了一水多用的目的。在硬梁地区根据地下水位深、人口居住分散的实际,实施以供水基本井为骨干、以水窖为网络、以筒井为补充的办法;沙区则采用打机电井、塑料管井等方式,推广了“一户、一井、一塔、一园、一窖(青贮窖)”的“五个一”工程模式;丘陵梁峁山区以打旱井、水窖、大口筒井、截伏流工程为主,井、池、窖相结合,有效利用水源。杭锦旗针对梁外缺水和群众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的实际,建设了集饮水、灌溉、节水三位一体的样板工程,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锡林浩特市则通过铺设供水管道、打深机井,为居住较为集中的农牧民们通过安装自来水的方式解决嘎查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对拉水距离远、牧户居住分散、工程造价高的牧区,则采取新建集中供水点、新打供水基本井、筒井、安装太阳能提水设备或净水设备、建储水窖等方式解决饮水难的问题。
“2015年我们将建设240眼水源井、100座储水窖,配套170套太阳能提水设备,解决3000人、8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锡林浩特市长张锦明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出庄严承诺。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