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全覆盖·领导论坛】佟国清:“十个全覆盖”工程 带来了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春天

魅力霍林河 2015-12-01 09:14:00

原标题:【十个全覆盖·领导论坛】佟国清:“十个全覆盖”工程 带来了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春天

“十个全覆盖”工程带来了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春天

佟国清

推进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十个全覆盖”的重要内容。内蒙古正在建设民族文化强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农村牧区文化建设。

按照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领导小组的部署,文化厅及时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工作制度,下达通知,要求各地按期完成自治区下达的为10000个嘎查村配备文化设备的任务。同时要抓住契机,趁势而上,借力而为,从硬件和软件建设入手,全力推进农村牧区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全区各地按照部署和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积极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公共文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标准化和均等化,着力丰富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各项工作和建设任务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最近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新闻出版总局在我区通辽市召开了全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对我区通过“十个全覆盖”工程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的评价。

(一)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力度大。据统计,2014年以前我区11224个行政村,有村级文化室5332个,而达到100平方米以上标准的有1422个,其中很大部分是由村委会、党员活动室或草原书屋代替。而且面积狭小,设施设备简陋,难以对外开放,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和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因此,文化阵地的缺失一直以来就是制约我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从2014年开始,按照自治区党委的部署,文化厅对农村牧区文化室建设提出了要求,各地区按照要求,在完成村级文化室设备采购配发规定任务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地方的资金、力量,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建设一批达到标准要求的文化室。同时将文化、广电、出版、教育、体育、党员远程教育、科技的设施资源集中利用,整合了一批多功能的综合文化室。据统计, 2014年以来全区共新建文化室2856个,改扩建文化室1699个,正在建设的文化室848个,文化室总数达到10735个。各地在推进文化室建设工程中,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建设方式。有的单独建设,一般都配有活动室、图书电子阅览室、展厅、培训室等等;有的将文化室、草原书屋、党员运程教育活动室的设施和功能整合在一起,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还有的与文化大院、文化户共建,政府提供设施设备,由热心文化的农民进行管理,开展服务活动。通过多种建设和管理模式,为群众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场所,便于群众就近就便接受文化服务,开展文化活动。

(二)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为了管理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设施,各地区大力推进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想方设法为文化室配备专职管理和服务人员。为解决文化室工作人员的专职专干问题,一些地区制定政策,采取措施,设立文化专管员,聘用文化协理员,通过旗管、乡聘、村用,由文化局确定其工作任务,乡镇监督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各地区以文化室为阵地,以文化大院、文化户、业余乌兰牧骑、民间剧团、业余文艺队伍,锣鼓队、秧歌队、非遗传承人、传承户、文化能人等为基本队伍,活跃在基层,使广大群众既是文化的参与者又是文化的受益者。

(三)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更接地气,更加丰富。针对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各地区及时了解和掌握新时期农牧民对文化的新要求,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具有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要提高农牧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还要培养他们创业致富的技能,还要打造当地的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品牌。

利用现代新技术为边远地区还没有条件上网的农牧民群众提供数字文化服务,是我区推进公共文化均等化的一个新举措。在文化部的支持下,我区在20个边境旗实施了“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该工程通过数字文化加油站搭起了一条连接互联网和边远地区农牧民的桥梁,他们可以通过一级、二级数字文化加油站发出的无线wifi ,在手机和电脑上获取到与内地同样的文化信息,大大方便了边远地区的农牧民群众,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我区基层文化建设的又一个特点。锡林郭勒盟的牧民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办了长调民歌、潮尔道传习所,举办蒙古族服饰制作和展示活动。当地牧民还自发的组织家庭那达慕、祭敖包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