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细落小落实——包头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扫描

魅力霍林河 2015-12-19 10:01:00

原标题:落细落小落实——包头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扫描

原标题:落细落小落实——包头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扫描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丽给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们上传统文化剪纸课。本报记者 许晓岚 摄

这是一座尽职责、勇担当的城市,用短短两年时间,全面完成5.36万户、10.9万人、430万平方米北梁棚户区征拆任务,2000多名干部收到3000多面锦旗。

这是一座有温度、有爱心的城市,全市各类志愿服务队达1552支,注册志愿者人数38.3万人,占建城区常住人口的16.2%,无数凡人善举点亮崇德向善的灯塔。

这是一座有梦想、重实干的城市,从党政机关到企事业单位,从城市社区到农村牧区,从学校学生到耄耋老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一点一滴累积价值高度,一步一步实现梦想目标。今天,我们看到,几年来,落实中宣部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部署,包头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根本任务,在机关、企业、学校、农村牧区和街道社区分别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尽责圆梦主题实践活动,形成全民参与、全民践行、全民尽责局面。在包头市的各个角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落细落小落实,中国梦在这座城市落地生根,传递出巨大的正能量。

分众施策,让尽责圆梦融入一座城市的血脉

如何让尽责圆梦融入一座城市的血脉,包头市采取了分众施策、分类实施的政策,按照主题实践活动分众化、系统化、目标化的总体要求,分领域确定了6个主题。

——在机关,责任担当·服务圆梦。“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党员驻村服务站等活动有效融入机关干部日常工作,2063个基层讲堂、2000余个远程教育网络课堂主动做好核心价值观解读释义。一次次学习、一个个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立足岗位、知责思为、开拓创新。

“用制度追着干部跑、让干部围着群众转”的全市党员领导干部“四五六”工作法,点对点接触、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的“三级包联”棚户区拆迁改造,数千名帮扶干部实打实走群众路线的精准扶贫“三到村三到户”攻坚工程……一项项举措建立起提升服务效率和执行力、落实力的良性运行机制。

——在国有企业,爱岗敬业·实干圆梦。全力干好8小时,用心做好手上事,以国有企业为示范引领,包头市各企事业单位把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生产经营中,融入深化行风建设中,使核心价值观成为干部职工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从2014年至今年10月底,包钢员工自主改善项目申请4.37万项,实施完成2.26万项。包钢轨梁厂评审通过了普通职工提出的584个“金点子”,为轨梁厂解决了上千处难题,直接创效近千万元。

——在学校,敦品励学·成才圆梦。在大中小学,各类宣传媒介、主题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出台,更把核心价值观细化、实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

来到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会同时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氛围。一是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人的传统文化氛围。在图书馆第二课堂,翰墨书法、国学讲堂、艺术创想等8大国学传统文化课堂,每天都会聚集众多学生学习书法、篆刻、剪纸和艺术创作等。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成才的实践技能氛围。在这所学院,教室里很少能看见一排排的桌椅,而代之以一件件器材、模具和产品。“我们每个系都有实训基地,几年来,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全面推进教材变器材、教室变车间、老师变师傅、课程变项目、成绩变成果,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可用之才。”学院负责人说。 ——在农村牧区,勤俭持家·致富圆梦。在包头市广大农村牧区,实践活动以乡风文明大行动、传承弘扬良好家风家训为载体,倡导勤劳节俭、健康向上的生活风尚,让农牧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包头市的三下乡活动已成常态化,今年共投入15万元为农牧区文化大院配备乐器和服饰。目前全市有一定规模的文化站、文化室达864个,特色突出的文化大院210个,草原书屋601家。

——在街道社区,邻里守望·互助圆梦。一次相助、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你来我往,互帮互助,包头市着力打造新型睦邻文化,开展社区邻里节、最美社区人等各类创评活动,倡导扶危帮困,互助友爱,让居民与邻为善、与邻为亲、与邻为乐。

——在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诚信经营·发展圆梦。见利忘义、失德违法者将会付出沉重代价,包头市力推诚信建设制度化,在20多个行业系统征集行业信用信息,建立征信平台,构建起了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每两个月,红黑榜就会通过新闻媒体发布一次,至今已公布了6批464名失信被执行人的信息。

分众化,使包头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了地,每个人都知道了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分众化,让尽责圆梦不再停留在口号,而变成每个包头人实实在在的行动。

载体创新,让核心价值观植入每个人心中

社会好风尚的形成,离不开好载体的引领。包头市在开展尽责圆梦主题活动中,抓载体创新,助力全民践行。如今,志愿服务、诚信建设和道德建设三大载体贯穿融入实践活动,让个性化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城市共同的价值风尚,让核心价值观植入每个人心中。

——这里是一座志愿之城,各种志愿服务,搭建全民尽责敬业舞台。

率先在全区立法实施《包头市志愿服务条例》,率先成立全区首家志愿服务学院,率先在全区启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每一个包头人正用行动去标注志愿之城的文明新高度。

两个月前,家住包头市昆区矿山小区的王金胜老人到社区领取了孝心手环。从此,儿女们再不用为心脏不好的他过分担忧了。孝心手环上印有民政局“12349”老年人关爱热线电话以及老人独有的编号。一旦他外出发生意外,路人可以在第一时间拨打热线电话,工作人员通过手环编号,可以以最快速度通知老人家人。“手环我每天都带着,这是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特别关爱。”王金胜老人感慨地说。至今,昆区已发放了4500多条孝心手环,帮助两位走失的老人安全回到家中。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昆区心愿公益协会的志愿服务正走向规范化、社会化和专业化。孝心手环就是协会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五大志愿服务活动之一,而其另一项衣物再处理活动,也得到包头市民的热烈响应。

“每一件市民捐赠的衣服,都要经过分拣、清洗、熨烫,放置在礼盒里,当做一件礼物送给需要的人。”心愿公益协会的专职工作人员刘静介绍。记者看到,每个礼盒上都贴有注明衣服尺码、男装还是女装、适合年龄段的标签。细心的工作人员还会放一张祝福卡,“一件小棉袄,无限的温暖”。这样的捐赠礼物,会让受助人感受到尊重和如春般的温暖。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这样的礼物,已经送出去7000多件。

在包头市,有这样一位老人,52年间他蹬着三轮车带着自掏腰包建立的学雷锋流动展览馆,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带领身边的志愿者、道德模范深入养老院、老红军家中,宣传践行雷锋精神。他就是老党员陈文学,其建立的雷锋精神文化站及工作室已成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坚实阵地。

——这里也是一座诚信之城,诚信建设蓄力勃发,夯实全民尽责敬业基础。

走进北重集团的16号厂房,首先会被一条尽责圆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长廊所吸引,一组组展板讲述着唯实、创新、开放的企业精神,展现了“中国保尔”吴运铎、新时代兵工人的模范代表郑贵有、李文玉等人的风采。而走进每一个车间,同样可以看到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载体,或者是“诚敬三字经”、或者是“班训五言诗”,符合车间、岗位工作自身的特点。

“在北重集团,尽责圆梦是具体的,可物化的,那就是通过劳动者比敬业、讲诚信,做出技术先进、性能优良、质量可靠的产品。”北重集团负责人介绍,诚敬做产品是企业尽责圆梦的具体落地路径,已成为员工们的自觉追求。

国有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也主动参与“诚实劳动,诚信经营”“做精工产品,做诚信企业”等各项活动,全市自治区级“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达10家,市级文明诚信市场有43个。

——这里同样是一座道德之城,全民道德建设,塑造全民尽责敬业品格。

乌兰小学的教学楼上,写着两个大字“尚雅”。而走进楼里,“雅”字更是无处不在,“雅量”“雅致”“雅思”“雅趣”,一幅幅由梅花图案、书法作品组成的宣传镜框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风,而在操场上,孩子们随着轻快的音乐,边唱边跳起了每周一次的“雅行操”:“我乌兰,好少年,价值观,铭心间。孝父母,理当然,养育恩,报不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华,又体现了时代精神和要求。乌兰小学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崇尚尚雅的办学理念,目的就是使师生各个具有秀外慧中的素养。”乌兰小学德育副校长赵庆艳说。

在包头市,“德育先导以文化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活动,把核心价值观生动鲜活地融入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一大批文明家庭、文明市民、文明农牧民产生,让道德的正能量在鹿城广泛播撒。

先进典型,让凡人善举点亮崇德向善的灯塔

在包头,有许多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践行者。守护植物人养母31年不放弃的朱清章、扎根基层的乡村检察官张章宝、担起照顾生病家人重担的赵文龙……目前,在包头市,国家、自治区和市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就达563名,覆盖鹿城的各行各业,形成强大的道德感召。

先进人物、先进典型不断涌现,更有一双双发现慧眼。在包头,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发布台、“鹿城楷模”发布厅、“寻找最美包头人”等宣传平台,以及覆盖大街小巷、主题公园广场、社区和全市1000多家各级文明单位的善行义举榜,将典型评选推向常态化。

在王大汉村,有一个包头市唯一的、别具一格的“好人馆”。这里展示包头人身边的好人好事,让身边人讲身边事;这里有家风故事中的热心人、节俭人,为您讲述家风家训。看着展板、读着感言,感动从这一刻开始,触动心底最深的真诚。打开电脑,搜索“包头好人”,及时更新的榜单和各类感人事迹也会映入眼帘。 在包头,价值观的优秀践行者俯首皆是。在乌兰小区,记者见到了66岁的孙守胜,他正拿着自己的工具箱修理绿化护栏。为小区服务,修理公共设施、打扫环境卫生已成为这名老党员的生活常态。而83岁的刘建茹老人将本人汇编的两本学雷锋手册带到了小区图书室供人阅读,这两年她自己出资,已向社会分发3000多册手册和上万个学雷锋宣传书签。(本报记者 许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