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丰镇市依托产业精准扶贫
原标题:乌兰察布丰镇市依托产业精准扶贫
■绿康源的工作人员正在为会员精选蔬菜
■全媒体采访报道组成员参观绿康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内蒙古晨报全媒体平台消息(记者 朱子辰)“看,这就是精准扶贫的成果。”丰镇市巨宝庄镇镇长崔志国感慨地说。给钱给技术的“输血型”扶贫,只能解一家一户一时之困,而丰镇市巨宝庄镇如今的“依托产业精准扶贫”重在长期发展,是“造血型”的扶贫。
丰镇市位于乌兰察布市中南部,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三省区交界处,是自治区的南大门。“牢记使命、践行职责”全媒体采访报道组首站就来到了这个素有“塞外古镇、商贸客栈”之称的美丽城市。首日的采访,报道组就将目光投向了当地正在实施的精准扶贫工作上。据了解,丰镇市现有贫困人口5079户、10744名,如何实现到2017年年底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记者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3月22日下午,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来到位于巨宝庄镇的内蒙古绿康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走进蔬菜温室大棚里,黄瓜、西红柿、豆角、尖椒,一株株长势喜人。许多工人正在忙着浇水、扶苗、采摘,在这里打工的大多是附近的村民,他们中许多人在土地流转到企业后又在企业就地务工,不再以种田为生。
“以前种地收入很少,地也少,一年一亩收入一千块左右。现在土地流转给企业,我们再回到工厂打工,一个月1920元,比以前种地强多了。”村民高秀青告诉记者,她由于丈夫身体不好,孩子还在上学,家庭比较贫困,精准扶贫初期被认定为贫困户,属于此次绿康源精准扶贫的移民搬迁之一,“过去挣点钱都不够供孩子上学,现在一年下来光打工就可以挣23000多元,真的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
作为直接受益者,高秀青说起精准扶贫很是激动,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农民们从过去一年干半年的农忙劳作中解放了出来,也转换了过去打零工的工作方式,对于脱贫致富的目标更加有了奔头。“他们种菜、摘菜、洗菜,还有包装。一天60元,一个月1800元,上全勤班一个月就是1920元,工人的积极性很高,很少请假旷工。”内蒙古绿康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植技术经理任有平向记者介绍。
“依托绿康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带动周边贫困人口脱贫的模式”是丰镇市委、市政府在脱贫道路上的重要抓手,将帮助全市贫困人口中的30%实现脱贫,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和支持。丰镇市市长王志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绿康源和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思路是,首先将贫困户的扶持资金,与其贷款整合起来作为股份投进绿康源,可以得到一块财产性的收入,第二是,贫困户通过移民来到绿康源周围,在绿康源就业。第三,绿康源蔬菜剩下的边角料、废料,贫困户加一定的玉米,饲养一些有机的、绿色的生猪或鸡,通过绿康源的销售渠道来再次销售。总的来说想通过这一种模式,体现一种农牧业产业化和脱贫的紧密结合,即把农牧业产业化做大,又如期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通过这三种形式的带动,农民平均一年可以有多少收入?”记者追问到,王志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初步测算,投入绿康源政府补助的资金每万元有一千元左右的回报,应该每个贫困户能投入五万元左右,利润就是五千元。农户在工厂打工,每个人一年应该是两万三千元到两万四千元,再加上一年饲养的猪、鸡等家禽,大致就是八千到一万块,我们保守的估计,一个贫困户,即在这投入资金,又在这打工,大致一个人的纯收入应该是三万元,如果是两口子就是六万,真正实现了脱贫。”
据了解,不仅仅是种植业,丰镇市在企业带动脱贫方面可谓是下大力气,现在已经签约了八家企业,囊括了种、养植业的方方面面,是希望农民长效、稳定脱贫,同时带动全市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据2016年规划,丰镇市连种带养的龙头企业共有八家,中泰华丰的黑猪养殖、北京二上集团的生猪养殖、肉鸽养殖、甜菜、葵花、万寿菊种植,覆盖的农户应该是600多户,1300多人。产业精准扶贫是一个长效脱贫机制,培育好一个企业,让农户入股兼打工,以一种主人翁的意识来干活,有了一个稳定的收入,通过对贫困户的扶持,实际也推动了当地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本地区的农牧业发展又有一个极大的促进,所以是一个互动的,双向的。”王志勇说。
“对于不符合依托产业脱贫的贫困户,我们采取搬迁进城的方式脱贫,依托丰镇市的工业园区、政府购买服务、公益性岗位等安置。对于本身没有生产能力、老弱病残的贫困户,我们实行政府兜底保障。因人而异、因人施策,因人来脱贫。”王志勇告诉记者,2016年丰镇市多措并举,攻坚克难,力争使贫困地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和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扶贫攻坚的关键之年,王志勇告诉记者:“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要把丰镇市认定的10744个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争取2016年底摘掉区贫的帽子。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乌兰察布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我们丰镇市委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通过全市各族各界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如期实现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