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在“五个一批”上见真章——“五大任务”之内蒙古新政篇(2)
原标题:去产能:在“五个一批”上见真章——“五大任务”之内蒙古新政篇(2)
原标题:去产能:在“五个一批”上见真章——“五大任务”之内蒙古新政篇(2)
春天,是孕育希望的季节。“十三五”开局之年的春天,留英归国的能源学专家黄文进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
在占地数百平方公里的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北缘,几年前还是荒无人烟,而今,一座以煤为原料的现代工业园初具规模,产业上下游的30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每年消化几千万吨原煤。
作为内蒙古人,黄文进倍感骄傲:“在严峻经济形势下,这是内蒙古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的真正希望……”
总有一些影响深远的大事,成为引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十三五”开局之年,当“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国声音响遍中华大地,志在推动结构性改革的内蒙古已然开始去产能的生动实践:
在建规模世界第一的中天合创煤炭深加工项目的全速推进,揭开了内蒙古以延伸煤炭产业链化解煤炭产能的新篇章;
包钢高强稀土钢螺旋焊管在苏伊士运河港口建设中的批量使用,揭开了内蒙古以优化钢铁产品结构倒逼落后产能出局的新篇章;
高韧铝合金等铝深加工链条上40多种新产品的问世,揭开了内蒙古以铝产业多元化发展化解电解铝产能的新篇章;
新的篇章,必将开启一个地区波澜壮阔的崛起与进步。
3月下旬,内蒙古的气温乍暖还寒,可黄文进却因权威媒体公布的一条消息而心头一热——各盟市在建和新批的产业延伸升级项目投产后,内蒙古新增的存量产能化解能力将超过10亿吨标煤。
媒体评价:穿越波及煤炭、钢铁等多个行业的产能过剩风暴,去产能的新政已在内蒙古的生动实践中浮出水面。
这个评价,决非空穴来风。
2016年,去产能的内蒙古新政被隆重推向前台:坚决有力化解过剩产能,通过技术改造升级一批、兼并重组整合一批、对外投资转移一批、严格标准淘汰一批、完善政策扶持一批。
如何在“五个一批”上见真章?——全区各盟市的选择尽管艰难,却态度坚决:
呼和浩特市决定通过严格环保、能耗等标准,积极消化尿素、电解铝、水泥等领域过剩产能;
包头市决定以企业降耗、增效、提档来优化存量,推动长期亏损企业兼并重组和技改升级;
鄂尔多斯市决定对产能过剩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僵尸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等措施依法淘汰;
通辽市决定以消化过剩产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把优势产业做成优势产能;
为什么要这样?
自治区领导给出的答案发人深省:“我区产业重型化、低端化特征明显,结构性产能过剩严重,去产能形势严峻。”
这个“形势严峻”是指——
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前行,外需疲软使区内能源产业发展受到空前挑战;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三期叠加”阶段的矛盾加剧了区内低端产业阵痛;
区内煤炭、钢铁、水泥等产能利用率在50%—70%左右的低效区间徘徊,传统产能过剩趋势明显。
严峻形势催生的产能过剩,使得曾为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传统产业付出了沉重代价。
2015年,包括我区部分煤企在内的全国90家大型煤企利润比上年同期减少500亿元,区内焦炭、粗钢、水泥、玻璃等传统产业利润缩水严重,不少企业因资不抵债而被冠名曰“僵尸企业”。
一场产能过剩危机,使我区传统产业陷入严重“亚健康”状态。
在内蒙古社科联研究员朱晓俊看来,我区以“五个一批”治疗传统产业“硬伤”,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疗伤,必然伴随阵痛。
“‘去’是短痛,而不‘去’会导致长痛。从长远发展看,以‘五个一批’去产能是我区不得不闯的关口。”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臣华说。
如何在闯关中实现永续发展?如何在“五个一批”上排兵布阵?……一系列关乎我区传统产业生死存亡的问题,亟待内蒙古去破解。
如何破解?
没有永葆青春的产能,只有不断化解过剩产能,让落后产能“寿终正寝”,才能迎来永续发展的曙光——这条数百年来世界工业化进程中锤炼出来的成功经验,为我们寻求答案打开思路。
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内蒙古推进去产能的抉择传递出永续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严格执行国家不再审批煤炭、钢铁、水泥、玻璃新增产能项目的规定,对区内电石、铁合金、焦炭等产能利用率较低的行业,原则上不再审批低端和简单扩能项目;
对不符合国家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要求的产能,要停产整改,依然达不到要求的依法退出;
对长期停产半停产、自愿退出的产能,优先争取国家奖补资金、职工安置、呆坏账核销等政策支持;
加快水泥、钢铁、电石、有色、化工等延伸产业链,以推动产业升级消化部分产能。
黄文进预言:在“五个一批”上见真章,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写内蒙古产业和产能低端化历史,并孕育意义深远的产业转型变局。
发展是一扇门,推开就有希望。沿着内蒙古“五个一批”新政确定的去产能路径,一个启示继往开来:
只要不断适应经济新常态,内蒙古必将在去产能的希望之路上开启一段放眼未来的壮丽航程!(记者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