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菜篮子”四季常青
原标题:河套“菜篮子”四季常青
隆冬时节,河套大地披上了银装。五原县隆兴昌镇荣誉村锄禾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智能农业大厅内温暖如春,一排排整齐的立体苗床上,各种各样的蔬菜绿意盎然;140栋厚墙体日光温室内,本土化培育的茄子、黄瓜、辣椒硕果盈枝,其中仅茄子的品种竟然就有24种。
锄禾公司营销部经理吕世文笑着说:“我们建成河套地区第一家本土化育苗场,专门聘请山东寿光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每年可为当地产业化基地及周边乡镇提供1500万株种苗。与从山东调苗相比,当地种苗不仅根肥苗壮,1亩大棚起码还能省300多元。”
锄禾现代产业园于2017年4月开工建设,总投资2.01亿元,占地1500亩,目前已建成高科技智能棚4.6万平方米,建起寿光第八代厚墙体日光温室140栋,同时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和农家乐、采摘园以及赛马场等旅游观光设施,实现了从育苗、种植、配送、采摘、观光旅游全产业链生产模式。
塔尔湖镇乃日村农民岳平冬闲在家,他和妻子从锄禾公司租种了1栋3.5亩的日光温室种植黄瓜,黄瓜秧已经开花坐果,再过几天就可以采摘上市了。
“我去年种了50亩大田,纯收入只有3万多块钱。这里种苗、技术、销售全部由公司负责,这茬黄瓜正好赶上腊月和春节期间上市,起码能收入10来万。”岳平信心十足。
八百里河套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再加上黄河水的滋润,特别适合瓜果蔬菜的生长,是自治区西部重要的“菜篮子”。
去年以来,巴彦淖尔市以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为目标,全力打造“塞外粮仓、天下厨房”“草原上的菜篮子、黄河边上的农艺园”。
该市将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精心编织四季常青的“菜篮子”。
2017年,全市新增设施农业2.3万亩,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27万亩,牧业年度牲畜饲养量达2276万只,累计建成各类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4748处,规模化养殖比例达70%以上。
在临河区乌兰图克镇东兴村,总投资10.6亿元的鲜农公司万亩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初见雏形。公司采用“企业承建、农民承租”的经营模式,首批900栋日光温室全部承租、销售给周边农民及精准扶贫户、下岗职工、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目前已吸纳种植户1500多人进行瓜果蔬菜种植。
东兴6组农户许玲家的12亩土地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给了鲜农公司,自己又从公司购买了一栋新型日光温室种植蔬菜。从去年10月中旬开始采摘茄子,每隔3天就能采摘250多公斤,全部交给公司统一销售。
眼瞅着一茬茬茄子换回一沓沓钞票,许玲脸上露出甜蜜的笑容:“在这里种植蔬菜特别省心,技术员把种植要点讲得明明白白,我们每天只需按照规程进行日常管理就行了,种温室可比种大田来钱快多了。”
鲜农公司副总经理崔敏介绍说,园区在规模化种植基础上,采取统一育种育苗、供应农资、技术规程、检验产品、采摘分级、包装销售的六统一管理模式,保证产品质量,增加农户收入。目前,绿色蔬菜产品已经通过线上APP、线下渠道远销临河、银川、包头、鄂尔多斯等地,产品供不应求。
巴彦淖尔市加快推进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保障瓜菜生产流通环节质量安全。河套蜜瓜、河套西瓜、河套番茄、五原黄柿子、五原灯笼红香瓜等15个产品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达200万亩,“三品一标”农畜产品数量达340个。
目前,全市瓜果蔬菜已形成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和露地种植多种模式,常年生产、常年供应、梯次发展、均衡上市的产业布局。瓜菜年种植面积保持在70多万亩左右,占总播面积的7%。其中,露地瓜菜50多万亩、设施瓜菜20多万亩,涌现出了鲜农、中泰、锄禾、思拜恩、金榕、浩澎、啸天、康尔徕、其田、圣田等一大批规模化现代设施农业园区。
全市鲜食瓜菜70%在本地销售,30%销往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广东等省市和呼包鄂等周边地区。每年外销量在40万吨以上,种类主要有西甜瓜、韭菜、西兰花、西红柿、彩椒、黄瓜等。加工型蔬菜产品有番茄酱和脱水青红椒,主要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地区,年出口额1亿美元以上,四季常青的河套“菜篮子”正在蓬勃发展。
【记者手记】
黄河水滋养了八百里河套,巴彦淖尔市生态环境优越,农产品资源丰富、农牧业产业特色鲜明。如何把生态优势、农业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始终是地方政府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作为农业大市,巴彦淖尔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优化结构、打响品牌、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引进培育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创新供应链,使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更好地契合和满足消费升级需要,让优质农产品卖上好价钱,更好地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达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