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国际护士节:走进白衣天使的世界
原标题:5·12国际护士节:走进白衣天使的世界
忙碌的新生儿室护士。
工作中的ICU男护士。
给儿童做雾化吸入。
ICU护士给病人洗脚。
风暖花香的初夏,处处生机盎然。第107个国际护士节即将到来,对于忙碌在一线的护士来说,这个专属于他们的节日,却只是平凡工作中的一天。
今年护士节前夕,记者走进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来到坚守在岗位上的白衣天使中间,倾听他们笑容背后的故事……
“我们的另一个身份是临时妈妈!”—新生儿室负责人刘晓璐
对于家长来说,封闭的新生儿室是神秘的。由于必须进行无菌看护,这里与外界隔离,送来的都是出生两个月以内,需要接受进一步观察和治疗的新生儿。这里的医护人员是生命所系、性命所托,是一个个鲜活小生命的希望,轮流24小时寸步不离的看护,更加深了护士们的神圣感。
工作11年来,刘晓璐从护士升任到科室负责人。她记得,去年3月,福利院送来了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婴,刚出生七八天,罹患肺炎,生命垂危。护理过程中,孩子紧紧抓着护士的手不放,几次上了呼吸机,生命体征几起几落,在场的人被眼前的一幕所感动,有护士说:“你的妈妈不要你,我们要你!”治疗期间,只要完成自己的工作,护士们总要抱会儿孩子,争着买来玩具、衣服……有了“妈妈”们的关爱,孩子奇迹般地战胜了病魔。出院那天,护士们激动得直掉眼泪。直到现在,“妈妈”们还经常带上礼物,去福利院看望孩子。
刘晓璐说,新生儿室时常有病婴、弃婴送来。没有了来自患儿家属的压力,护士们反而感觉到更重的责任。不止工作,她们还是孩子的“妈妈”。
今年4月,一名产妇因患妊娠高血压等病,有早产预兆。孩子出生后,全身发青,随时可能窒息,医生建议留院观察。可产妇患了忧郁症,只要孩子离开身边,就嚷着“孩子没了!”而新生儿室又不允许家属入内,因为这事,家属在医院大吵大闹,搞得护士们焦头烂额。就这样,孩子入院、回家,再入院、再回家……十几天内,反复折腾了好几次。终于,在医生护士的共同努力下,孩子转危为安,大家才算松了口气。
去年冬天,一对刚出生不久的双胞胎男婴被诊断出患有溶血性黄疸,如果不及时救治,可能转成更危险的核黄疸。糟糕的是,他们与妈妈一样,都是罕见的熊猫血,换血治疗费用较高,患儿家庭来自农村,经济条件差,家属准备放弃治疗。可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医生护士使出全身解数,磨破嘴皮子,终于劝服了家属。十几天后,双胞胎兄弟渡过了生死关,孩子的父母喜极而泣,一再作揖向医务人员致谢。就在前几天,他们还发来了兄弟俩生龙活虎的照片。
“医学不只是大夫的事业,护士工作一样重要。”—导管室男护士仁钦
男护士仁钦1米75的个头,190斤重,科里搬搬抬抬的活儿,自然少不了他。不管他走到哪儿,总有患者反映,“那个男护士扎针特别轻,一点儿都不疼。”自内蒙古民族大学五年制护理专业毕业后,仁钦成为附属医院的第一批男护士,到现在整整10年。他告诉记者,在他之前的两位男护士已经转行,做了麻醉师和技师。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常有人对他说,“你挺大个老爷们,干这有啥出息!”来自外界的压力和不理解,难免让这个男子汉心生抵触。那时,除了必要的沟通外,他一句话也不愿多说。如今,经过10年的磨砺,仁钦早练就了出色的沟通能力。
他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有个锡盟来的17岁小女孩,夜班送来骨折急诊,当小女孩得知是男护士给“扎针”时,哭闹着要求换人,家长好歹劝了半天,女孩儿才勉强点了头。没过几天,小姑娘找到仁钦说,“你打针不疼,我以后的针能不能都你给扎?”今年,那女孩研究生毕业,她还没忘向“扎针最轻的叔叔”报喜呢!
有段时间,仁钦被安排到心血管、脑科、血液科、骨科等七个疗区进行轮岗培训。也是那一次,让他更坚定了继续护士工作的决心。原来,“医学不只是大夫的事业,护士工作一样重要。”4年前,他被调入导管室。在这里,医生做手术一般用半小时左右,而术前术后工作得两个小时以上,护士要对8000余种耗材烂熟于心,不仅要求将器械等及时准确传递到医生手里,还得对大夫的下一步操作作出预判断,随时应对突发情况的发生。
有一次,急诊科送来一名老年患者,心脏出现骤停,需要一边“除颤”,一边进行支架植入手术。正常情况下,病患除颤3次,心脏还不能恢复工作的,患者生还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当天,因为个体差异,医生认为仍存在一线希望,在短暂的心脏功能恢复时间里,手术时断时续地进行着,整整一个半小时过去了,仁钦穿戴着约35斤重的铅衣、铅帽,快速在手术操作室内穿梭,不但要准备和传递器械、材料,还连续进行除颤作业21次,患者的皮肤被烧焦,发出刺鼻的味道,他一直坚持到手术完成,刚走出操作室便瘫倒在地上,呕吐不止。
“最对不起孩子,从没参加过儿子的家长会。”—神经内科护士长王晓慧
王晓慧参加工作18年,从护士到护士长,角色的转变,让她有了更多的责任。除了管理分配护士工作外,护士长必须对全科所有患者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要预防和处置随时突发情况。自从当上护士长后,她时常忽地想起什么事,半夜惊醒坐起,久久难再入睡。
有一次,已临近午夜,王晓慧接到电话,有名患者突发呼吸困难,当班护士联系好呼吸机治疗师后,赶紧向护士长汇报。王晓慧知道,除了工作指导,年轻护士此时更需要的是心理依靠。她匆忙赶到,一阵忙碌过后,呼吸机准备停当,可有人发现,氧气没了,室外因施工导致管道被切断!她又风风火火地去协调处理。连修机器带救人,王晓慧一直忙到天大亮,这才想起:丈夫出差学习,两个孩子还没人送!她只得联系邻居帮忙……
说起两个儿子,王晓慧一脸的骄傲,大儿子始终在重点学校的年级组里名列前茅,上幼儿园的小儿子聪明懂事。可是,作为妈妈,她却一次也没参加过儿子的家长会,更不认识小儿子的老师。说到这里,她的眼圈儿红了……
“我想挑战自己,还能再拼几年!”—导管室护理负责人马淑霞
提起马淑霞,医院里的人都知道。自1983年7月留校进入附属医院工作,她在医护一线坚守了35年,由她一手带起来的护士,有的已经走上领导岗位。2015年,当了17年护士长的她退居二线,被调入相对轻松的部门工作。然而,仅仅两年后,因为工作需要,年近60岁的马淑霞再次回到医护岗位,她说,“我觉得自己有精力,还能再拼几年!”
马淑霞回忆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医院没有专职的护理员,像刷痰盂、尿桶,清洗暖气片、砖地等工作,都由护士负责。她表示,与从前相比,现在的护士压力更大,患者人数骤增,不仅要求护士业务精熟、细心、耐心,有责任心,还要具备相当的沟通能力。有效的交流能减轻患者压力,对治疗起到辅助作用,医院越来越注重对病患的心理疏导,护士与病人接触最多,这也成为他们重要的工作之一。
马淑霞告诉记者,由于导管室工作强度大,人员紧张,护士一个顶好几个用,他们无论睡觉、洗澡、上厕所,手机都不能离开身边,必须保证24小时畅通,经常洗澡刚打上浴液,接到科里电话,穿上衣服就得往医院赶。
一位护士告诉记者,只要跟过马淑霞工作的护士,都不愿意调离岗位。无论工作上遇到难题,还是婚丧嫁娶等家事,她就像妈妈一样,总会尽心帮助解决。那些年,她所在科有的小护士怀孕后,妊娠反应严重,即使下了班,也常“泡”在单位不走,因为她们知道,“只要马护士长在,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一些护士们认为习以为常的事,在外人眼里,却是“怪”现象:负责新生儿护理的护士有标志,护士服左肩长年挂着孩子吐的奶渍;护士带孩子加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女护士把生小孩儿“不当回事儿“,经常已办好住院手续,预计下午生产,上午还在单位帮忙;遇到接治危重病人的情况,为了赶时间,护士开车闯了红灯还“不思悔改”;护士基本没有节假日意识,“不关心”家人,无论家里发生什么事,医院一个电话,马上走人……
护士的一天繁忙而琐碎,他们为抢救生命争分夺秒,为守护与死神抗争的病患不分昼夜,用辛劳和真情为生命注入生机。就在此刻,让我们向所有的白衣天使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