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地里成长起来的致富带头人
原标题:庄稼地里成长起来的致富带头人
6月末的科左后旗,夏季的酷热还没到来,但在巴嘎塔拉苏木家和农场的蔬菜大棚中,温度已超过35摄氏度,家和农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春生正满头大汗的带领农户在大棚中育苗。
“育苗期间必须保持这个温度。”张春生看着棚里翠绿翠绿的秧苗咧着嘴笑,汗滴不停滴在泥土里。
家和农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理事长张春生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与土地为伍近20年的他对农田有着深厚的感情。10年前,已经靠种地小有收入的他萌生了成立企业带领大伙共同致富的想法,于是,家和农业合作社诞生了。
成立之初,合作社有20余户农户。那时当地的老百姓的农业观念还落后,除了传统的种植玉米不敢尝试种植其他农作物,收入单一,抗风险能力差。有远见的张春生预见到了农业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开始为社员做思想工作,合作社也逐步开始尝试种植小麦、辣椒、土豆、西红柿、苹果、西瓜等经济作物,并逐步打开市场。“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后旗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还有无污染的农家肥资源,这是我们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过去单一种植玉米的发展模式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已经行不通了,经过多年摸索,现在合作社已经搞出瓜果蔬菜几十个品种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的附加值远高于玉米,种植收益每亩可达玉米收益的5倍,农民收入多了,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也自然高了!”张春生说。
经过8年发展,家和农业合作社已经集中流转土地面积1000余亩,采取大棚种植小麦秧苗、土豆、茄子、豆角、西红柿、香瓜、西瓜等数10种作物,合作社还建起了自己的育苗中心、展示中心、冷库和物流中转站,近期还建立了小麦加工厂。目前,合作社吸纳了50余户农户,其中还有6户贫困户。“我也是农民出身,能带领大伙一同致富是我的荣幸!”张春生眼里透出幸福。
合作社经营小有成就之后,张春生并没有满足,他开始把眼光投向另一个更大的农民群体。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后旗地区坚持农业牧业两条腿走路,对于牧业基础差、农业条件较好地区的贫困户,政府和群众也在不断探索脱贫路子。“靠天吃饭,怕涝怕旱。”如何让从事种植业的贫困户尽快富起来呢?2015年,有驻村工作队找到张春生,商讨让更多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可是一个难题摆在了张春生和扶贫干部的面前:很多贫困户住址偏远,不便来到合作社参与集中耕作,家中耕地如果闲置无人耕种更是可惜,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搞庭院经济和订单农业!”在张春生和驻村干部的反复论证和多次共同赴外地考察之后,共同做出了这个大胆的决定。
说干就干。在偏远地区,很多贫困户觉得小小的一两亩庭院能种出价值几千元的农作物是天方夜谭。“有人说我是在做梦。”最难的还是转变贫困户的观念。张春生和驻村工作队的干部们开始挨家挨户的走访、讲解。在扶贫干部的“打保票”和企业的“掰饽饽说馅”下,一部分贫困户心动了。第一年,合作社开始免费向有种植意愿的贫困户提供蔬菜瓜果秧苗,并签订回收合同。种植期间,张春生带领技术员为农户提供技术讲解,手把手的教。这样一年下来,周边嘎查参与庭院经济的农户基本实现了蔬菜水果的自给自足,部分种植效果好的农户还通过订单回收实现了盈余,平均每亩订单蔬菜收益超过2000元。“贫困老百姓最承担不起风险,合作社前期免费提供秧苗,后期根据合同保底回收,这样就打消了大伙的顾虑。”张春生介绍。在这种示范作用的影响下,更多的贫困户和包村干部找到了张春生,希望带动更多人致富。
张春生也乐此不疲,3年来,他不断接收新的贫困户,不断扩大育苗品种和销售规模,不断跟更多人签订回收订单,2018年,与合作社签订庭院经济回收订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达2000余户,带动发展庭院经济3000余亩。“我们赶上了国家大力支持‘三农’的好时代,相信在国家扶贫政策和惠农政策的指引下,我们靠双手一定能创造属于我们农民的幸福生活!”对于未来,张春生信心满满。(特约通讯员 周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