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占生家的“数据库”
原标题:杨占生家的“数据库”
7月13日,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希勃图村。
天刚擦黑,村里的杨家小卖店活泛起来。小卖店不大,经营的商品不过烟酒糖茶、油盐酱醋等几十种,但是,各类报纸、期刊和图书却占据了“半壁江山”。
“赶紧的,给我大孙子找一本写作文的书。”后街的老哥领着孙子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就嚷。
“在最上层呢,好几本呢,自己找吧。”小卖店的主人杨占生笑脸答对。原来,来小卖店的人十有八九是为看书而来。
今年53岁的杨占生是村子里有名的“书虫”。但是,由于家庭困难,他不得不在14岁那年辍学务农。也正是在那年的冬天里,他在铡草时不慎伤了手,落下终身残疾。15岁时,他出外打工,在霍林河砖厂干活。当时,他遇到了一个好心的老板,白天上班,晚上送他去夜校学习。正是通过这次学习,让他在思想上都有了很大改变,心底埋下了爱的种子。
21岁那年,杨占生回乡成家,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那时候,他把家里每一笔生活消费和支出都记得清清楚楚。“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杨占生认为只勤不俭等于端着一个没底的碗,只俭不勤,等于两手空空。勤快的小伙子忙完庄稼活儿,就去打零工,一年到头里里外外不闲着,家里的日子越过越滋润。
没几年工夫,杨占生就成了村里人的榜样。2012年,他当选白音他拉苏木残联代表,希勃图村残疾人委员。怎样才能让更多的残疾人过上好日子呢?杨占生的眼光看得更远了。
都说知识能改变命运,丰富的文化生活能改变一个人精神状态。偏僻乡村的文化设施还较空缺,农民和农村学生无书可读,有的甚至不知道如何进行科学种田和科学养殖,使得收入微薄,精神空虚。中老年人在农闲时多用打麻将的方式来打发时间。
杨占生决定自办农家书屋,让农民通过读书拓宽视野、增加知识、提高素养,让农家子弟将来走上社会后有较强的竞争力。
有了好想法,可书从哪里来?他通过自购和筹集的形式,把书架“武装”起来。筹集来的书一到书屋,杨占生都会认真地把捐赠者的名字登记上,并注明日期和来源。
无论多忙,杨占生都会组织村民,给大家宣传法律知识,读报纸……农家书屋也越来越聚人气。他还借钱买了音响,灯光等设备,在自家院里组建了一个残疾人广场舞队,夜夜起舞。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学习,交流……残疾朋友们从自闭变得开朗。旗政府领导了解此事后,特意安排人送来报纸和一些法律、农业科技等方面的资料,并把他这农家书屋评为“农家院文化学习场地”。
2017年7月,杨占生被评为白音他拉苏木精神扶贫农民志愿宣讲员和“十九大”精神宣讲员。从残疾人自强的故事,到勤俭持家;从孝老孝亲,到邻里之间的点点滴滴。大大小小的演讲,他讲了不下50场……
2017年12月,杨占生的农家书屋又多了一块让他荣耀的牌匾:“正能量工作室”。奈曼旗委宣传部和图书馆还特意为杨占生的农家书屋捐赠了农业技术类、国内外名著、课外读书等各类书籍上千册。
要啥书,有啥书,资料文献一应俱全。村里的年轻人戏称杨占生的书屋就是一个大数据库。
“村里的读书人多了,不务正业的人少了,打牌赌博的人少了。”杨占生深有感慨地说:“更重要的是,村民们越来越文明了,乡亲们致富也有了好帮手。”(文图/记者 康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