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鲁林果产业一路飘香
原标题:开鲁林果产业一路飘香
建华镇德兴村的油桃熟了、保安林场三星分场的樱桃红了、东风镇万亩林果基地花开如海……入春以来,开鲁人足不出县就能摘鲜果赏美景,大饱口福眼福,正是得益于该县林果产业的发展。
开鲁县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土壤多为沙质土壤,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使该县出产的果品含糖量高、口感好。近年来,该县把大力发展林果产业作为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谋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有效抓手。目前,全县已发展果品经济林24万亩,其中6.4万亩处于盛果期,亩效益6000—10000元。
政策推动。去年以来,开鲁县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将各镇的果品经济林精品项目区优先列入国家林业工程项目给予国家造林补贴,三年生大苗每株补贴20元、二年生苗木每株补贴5元,让扶持政策转化为加快果品经济林建设的强大动力,提高群众造林的积极性。
为确保果品经济林质量好、效益佳,开鲁县坚持高标准选苗,一律栽植2年以上苗龄的优质嫁接苗木,并落实专人全程负责制,严把苗木调运和检疫关;坚持高标准造林,严格遵照技术规程整地、栽培、管护,确保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强化技术培训,多次举办果树栽培修剪和林果技术带头人等各类培训班。今年3月份,邀请通辽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及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土肥与植保专家就“塞外红苹果高光效整形修剪技术”对全县300多名林业技术人员、造林户进行培训。并建立全县林果技术带头人微信群,利用微信平台随时对果农进行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指导。
协会带动。黑龙坝镇辽河村苏海波经营着20亩地的苹果梨和鸡心果。说起去年的收入,他美滋滋地算了这样一笔账:“一棵梨树产果200斤,一斤两块五,一亩地33棵树,亩纯收入至少15000元。”他说,满意的收入,全靠身后有个协会,技术管理不愁、销路也无忧。
苏海波所在的开鲁县果树协会会长陶占富告诉记者,每年春季修剪、夏季嫁接等关键时节,协会都会举办果树栽培技术培训班,通过免费办班培训、现场示范等方式,年累计培训近万人次。为了扩大业务范围,协会还成立了果树修剪技术服务队、苗木嫁接技术服务队和采摘、装卸队,果农只需一个电话,就可以享受到全套服务。
该协会生产基地获得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开鲁县的绿色食品A级产品塞外红和苹果梨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定为绿色食品,并以口感好、易储存享誉大江南北。去年,该协会将塞外红销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价格高达每斤12元;两次带苹果梨进京参加展销会,均被抢购一空。协会为会员找到了稳定的销售市场,年销售优质水果600万斤、榨汁水果500万斤、出圃优质果苗200万株。
今年,协会建设高标准果树示范基地两处、共400亩,推广塞外红高光效纺垂型管理技术,引导果农由传统型栽培向现代化技术管理转变。
像果树协会这样的林业相关协会和合作社、果品信息平台,已成为推广技术、拓宽销路的先行军和引路者,为开鲁县林果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旅游拉动。与苏海波的果园不同,开鲁镇刘春艳的果园不销售商品果,专供游客采摘。40亩的果园,有葡萄、李子、鸡心果、苹果等十余个品种,每年7月末至10月中旬,各种果品渐次成熟,吸引县内外游客纷至沓来。通过打旅游牌、走采摘路线,刘春艳有了每亩达20000元的喜人收入。
保安林场三星分场吴凤侠在暖棚里栽植了大樱桃,3月下旬樱桃成熟,清明节前后进入采摘旺季,采摘期大约持续一个半月左右。她说,一栋棚9分地,产果大约1200斤,均价每斤65元,一栋棚净剩近60000元。
大力实施温室、大棚、露地采摘园一体化建设,打造从春到秋的采摘文化,发展农家旅游,开鲁县为林果产业发展找到了新方向。围绕国省干道沿线,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以塞外红、李子、沙果、苹果梨为主,打造百里果品经济林带。
现在,开鲁县正围绕“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构建现代果品产业体系,引进和培育一批果品加工、销售和冷链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推动林果经济向全产业链方向发展,打造生态林果大县。力争到2020年全县果品经济林达到30万亩,盛果期年产鲜果30万吨,年产值达8亿元,林果产业将成为该县增绿又增收的特色富民产业。(特约通讯员 胡建华 通讯员 付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