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商业经济繁荣活跃消费实现跨越升级
原标题:包头市商业经济繁荣活跃消费实现跨越升级
包头市消费品市场发展成就: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城乡市场共同发展:
建国以来,包头市民生工作稳步扎实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从最早历史资料记录的198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86元,1988年首次突破了千元大关,达到了1025元,到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16元,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十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9.4%,是历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0.5%。1980年我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94.6元,到2007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6148元,比1980年增长了31.6倍,“十二五”期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1.6%,2018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35元。
收入对消费的支撑作用明显,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总体上发生较大变化,由温饱型消费转型为享乐型和发展型消费。城乡市场共同发展、更趋协调,城镇发挥区位优势,巩固存量,做大增量,积极培育消费等新动力,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0仅实现4.14亿,2001年突破了100亿元,2014年突破了1000亿元。而乡村消费底部基础更加夯实,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日益完善,农村消费品市场198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0.70亿元,到200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16.50亿元,增长了22.6倍。201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9亿元,较1980年增长了139倍。
消费结构转型升级 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
建国以来,包头市经历了商品和服务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大为增强,市场上有越来越丰富的商品可供消费者消费。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消费环境持续优化、消费观念转变等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我市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类商品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经历了从满足温饱为主的基本生活型消费阶段,到普及家用电器为主的改善型消费阶段,再到以购买住房、汽车、智能机为主的发展型消费阶段的转变。目前消费观念由“购买产品”到“享受服务”,从“满足日常需求”到“改善生活品质”转变,吃穿类等刚性消费需求比重进一步降低,导致了我市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1985年我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60.6%,到2018年,城镇居民下降至27.4%,农村居民下降至30.6%,分别降低21.7和30.0个百分点。
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发生明显的变化,也由追求数量转变到追求品质。彩电、冰箱、洗衣机、照相机等奢侈品、高档商品变成家庭日常用品,不仅在城镇在农村牧区也相当普及。现在移动电话、彩电普及率最高,2018年,城镇民移动电话和彩电的平均每百户拥有量分别达到218部、105台,之后是电冰箱、洗衣机、电脑,分别达到101台、100台、72台。2018年,全市互联网用户数379.51万户,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数185.89万户。
餐饮行业快速发展 传统餐饮转型升级:
受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影响,建国至改革开放前期,我市餐饮业较为薄弱。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餐饮业营业状况持续增长。“六五”时期,我市餐饮业零售额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5%,到“十五”时期,我市的餐饮业零售额以年均31.0% 的速度递增。当前,美食团购、外卖、智能化服务、“互联网+”等等新趋势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餐饮业转型升级,包头市餐饮行业发展也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逐步在经营管理、品牌塑造、技术应用、现代化供应链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改进。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餐饮收入为249.3亿元,是1981年的1004倍,年均增长20.4%。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高4.1个百分点。餐饮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由1980年的4.5% 提升到2018年的16.5 %。
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 消费供给不断改善:
建国后七十年来,包头市的商贸流通业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建国初期,以经营粮食为主要商品的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商贸流通企业)占领着零售市场。1954年开始公私合营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后,个体经营迅速解体,到1960年,我市的个体私营商贸企业全部退出了商贸流通市场。1960年—1980年,包头商贸在计划经济指导下,维持了20年公有制一枝独秀的商贸流通格局。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成为起步最早和发展最快的领域,包头流通领域经历了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高速发展时期,多元化的流通组织得到了充分发挥,打破了国有、集体流通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2013年我市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中私营和个体户数已达到9.6万多户,从业人员近33万人。2018年,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9.6亿元,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6.6%,我市的商贸流通业已经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市场格局,非公有制经济已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随着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包头市消费市场有效供给快速提高,消费环境日益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包头市商业网点,商品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十五”期间,包头商贸经济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深化改革,商品市场建设日新月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近几年,包头市立足原有商圈格局,通过新都市区的建设,盘活商圈经济,让传统的工业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迈进。全市逐渐形成包百商圈、娜琳商圈、万达商圈、巴彦塔拉大街商圈。目前我市涌现出一批规模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如包百、王府井、国美电器、中石油、永盛成超市等批零企业,以及香格里拉、神华大酒店、西贝餐饮、小尾羊、小肥羊为首的住宿餐饮企业等,这些企业凭借其较强的经济实力,较高的服务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市场份额日益扩大。
新兴消费快速发展、商业服务功能升级:
改革开放以前,包头市仅有几个百货店、供销社和饮食服务公司,而且经营的项目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十五”时期,商业经营形式发生巨大变革,多种零售业态共同发展,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购物中心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消费环境和服务档次明显提高,促进了商贸流通升级。
近年来,居民消费形态由物质型转向服务型、消费方式由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消费行为由从众模仿型转向个性体验型转变。包头市不断完善商贸服务功能,优化商业网点布局,丰富业态种类,促进服务整体升级。近年来一批拥有现代气息的城市商业综合体万达广场、正翔国际、苏宁广场、茂业新天地等新型业综合体崛地而起,从最初的吃喝玩乐一站式服务型综合体到目前的体验式商业综合体模式,融入了艺术、人文、自然等因素的体验式商业体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文化消费、旅游消费、运动健身、、健康养生、主题体验、教育培训等等新兴业态的悄然兴起与发展,成为了消费品市场最突出的亮点,新兴业态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整体发展格局。
对外贸易提质加速、会展旅游有序发展:
改革开放后,包头市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模式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特别是“十一五”前期,全市紧抓我国进入WTO的有利时机,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深化改革,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优化环境,强化服务,不断扩大对区外、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对外贸易领域从货物到服务不断扩展,质量不断提升,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199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不足0.1亿美元,201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4.9亿美元,是1990年的250倍。
近年来,旅游休闲逐渐升级为“幸福必备品”,旅游消费因具备文化性、享乐型、保健性、宗教性等特点,逐渐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方式。文旅融合、品质提升、个性小众成为旅游消费的主题词。节假日旅游市场旺盛,大众出游热情高涨,全域旅游、自驾游、乡村游成为旅游热点。目前,我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36家,其中AAAA景区10家(14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0家,国家AA级旅游景区16家。2018年我市接待旅游者1596.0万人次,增长11.8%;实现旅游收入580.0亿元,增长14.9%。
党的十八大以后,包头市着力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培育和保护新的消费增长点,依托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产业优势,随着硬件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包头的会展业迅速发展。 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了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包头市国际会展中心于2012年正式运营,前后举办了多项特色明显、亮点纷呈的会展活动,带动了我市吃、住、行、游、购、娱等行业。2018年,包头国际会展中心共举办展会66场,同比增长1.5%;交易额达119.7亿元、展出面积40.2万平方米、接待观众241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