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文旅融合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原标题:赤峰文旅融合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位于内蒙古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接壤处的赤峰市,总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是一个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为一体的城市。祖国北方,京冀之侧,玉龙故乡,一场全域旅游攻坚战正在打响。作为全市文旅融合元年的2019年,1-10月份,赤峰市接待游客达1971.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32.5亿元。预计全年接待游客可达2100万人次,旅游收入可达350亿元。
构建文旅融合发展大格局
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依托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和产业基础,赤峰市对全市旅游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着力建设世界地质奇观草原风景旅游区、契丹辽文化和原生态草原体验旅游区、大漠休闲和文化访古旅游度假区、森林生态和冰雪运动休闲度假区、环中心城区生态休闲体验区五大旅游片区,带动全市旅游景区景点提档升级。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完成全区文化旅游机构改革任务、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开局之年。赤峰市文化和旅游系统紧紧围绕“民族文化强区”和“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以深化文旅融合为主线,以提供优秀文化旅游产品为核心,采取以会促建、立足群众、项目为媒、提升服务、加强保护、强化宣传、优化环境等措施,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繁荣艺术创作演出,打造文化旅游产品精品,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塑造赤峰市文化旅游城市品牌。同时,突出项目建设,狠抓品质提升,创新宣传营销,构建了“互动共生、和谐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大格局。
多举措促文旅融合见成效
9月3日,在巴林右旗阿敦塔拉国际旅游度假中心,市文旅局成功举办了赤峰市第二届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不仅吸引了全市近40家蒙古族服装服饰加工企业参赛,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的举办,不仅挖掘传承了蒙古族服饰文化,还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市文旅局制定并实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对接高铁大众旅游时代为契机,以建设首都后花园、文化旅游大市为目标,以召开首届文旅产业发展大会和第二届蒙冀辽文化产业博览会为抓手,通过举办红山文化旅游节及推出《契丹王朝》《诺恩吉娅》文旅演艺项目,积极推动乌兰牧骑事业发展,抓好原创艺术作品提升,深入开展文艺演出活动,推动文化事业、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不仅如此,还策划包装了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文旅融合示范项目,构建全市文旅项目大中小梯次发展新格局。着力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挥乡村旅游带动作用。另外,稳步推进红山文化遗址、辽代上京城和祖陵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进程,积极开展文物保护项目申报。坚持“用文化营销旅游”理念,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方式,全面推出赤峰文化旅游IP形象。但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还需增强大项目支持、文化精品剧目、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文化经费及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等的扶持力度。
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旅游
随着《赤峰市乡村旅游扶贫规划》《赤峰市乡村旅游扶贫实施方案》《赤峰市行业扶贫考核指标体系》等政策进一步实施,目前全市发展旅游重点村68个,实现乡村旅游就业5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38人实现脱贫致富。建成全国休闲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其中松枫山庄2016年被评为“一带一路中国最美驿站”,雷营子村被国家相关部委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监测村。
在全面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赤峰市充分运用国家关于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机制,突出抓好环市区50公里乡村旅游带、宁城县西部国家公园乡村旅游带、喀喇沁旗百公里乡村旅游带、翁牛特旗东部大漠水乡乡村旅游带、阿鲁科尔沁旗牧歌乡村旅游带、克什克腾旗草原风情旅游带、敖汉旗农耕文化体验带等7个乡村旅游带建设,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还积极谋划一批博物馆研学游、遗址体验游、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大型文化演绎及文创产品等文旅融合项目,推动项目尽早落地实施。并深入做好文化旅游扶贫工作,积极推动乡村民宿发展,统筹乡村旅游发展布局。
“冬日悄来春不晚,文旅融合谱新篇。”伴随赤峰跨越崛起的铿锵脚步,市文旅局将创新拼搏、勇于担当,努力推动文化旅游高水平融合,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努力开创全域旅游跨越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