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科研育种拉开春耕序幕
原标题:兴安盟:科研育种拉开春耕序幕
春风送暖,万象更新。位于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西白音嘎查的水稻科研基地又迎来春耕播种季。4月1日,基地内的育秧大棚里格外热闹。在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兴安盟农科院和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的10多名专家的指导下,村民们正有条不紊地将基质土和种子倒进育秧播种机。
随着机器轰轰作响,一盘盘科研水稻从育秧播种机里新鲜“出炉”,被整齐地摆放在大棚内,揭开了“兴安盟大米”的春耕生产序幕,标志着2021年自治区农业重大协同推广项目—优质水稻绿色节水高效技术示范推广、北方寒地水稻及区域耐盐碱水稻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正式启动。
兴安盟拥有发展水稻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其优质的水、土、气资源为稻米品质提供了重要保障。近年来,该盟水稻种植面积一直维持在百万亩以上,总产量占自治区产量的60%,是内蒙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地区,水稻产业已成为兴安盟的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主导产业。借助“兴安盟大米”地理标志,兴安盟大米产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但仍不可忽视限制其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农业科技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自育系列主打水稻品种及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栽培技术。
“今年在西白音嘎查水稻科研基地将开展了一系列错期播种、不同基质土孕育等实验项目,目的就是让兴安盟水稻产业提质增效,为‘兴安盟大米’品牌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兴安盟农科院副院长田淑华说,针对兴安盟乃至全区水稻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科研人员将常规育种和现代育种技术结合,选育适宜兴安盟及周边地区气候条件、土壤环境的寒地优质水稻新品种,建立与之配套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水稻丰产栽培技术模式 ,为破解兴安盟大米产业发展的壁垒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