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柽柳 蒙医翘楚(二)

魅力霍林河 1970-01-01 08:00:20

原标题:草原柽柳 蒙医翘楚(二)

柳白乙拉

实际上多数观众有所不知,这场正面宣传蒙医蒙药的推手是当年春夏之交播放的一部电视剧促成的。

2001年4月19日,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放了电视连续剧《大宅门》第五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老福晋病了,詹王爷忙着给她找大夫看病,老福晋生气地说“请的都是蒙古大夫”,“我不要这些蒙古大夫给我看病,叫他们治牲口去吧。”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语伤害万人心。此后陆续在有关词典、电视剧、小说中发现多起类似问题,编造种种莫须有的事情,诽谤蒙古大夫为“兽医”“医术低劣”“恶治”,使用“骗人”“流氓”等词语羞辱、丑化蒙医。据此,辽宁、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黑龙江、吉林等地189名蒙医药工作者联名起诉丑化蒙医事件,上书中央有关部门。中宣部、国家民委、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信访局等部门,纷纷在内部刊物或文件中提出不能用“蒙古大夫”的称谓贬称医术低劣的医生。此后,最高人民法院发出《关于停止使用“蒙古大夫”一词,依法保护蒙医药工作者名誉权的司法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立即对此项错误予以纠正并加大力度对中华医学瑰宝蒙医药进行了正面系列宣传,以正视听。电视剧《大宅门》一句严重错误台词,将蒙医药专家柳白乙拉推进了中国传媒瞩目的殿堂——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嘉宾访谈厅。一次媒体访谈虽不能助他一夜成名,但是跨进这个平台使他知名度鹊升是不争的事实。当时柳白乙拉跻身蒙医药领域摸爬滚打已有几十年了,在蒙医药学专业上颇有造诣,业内已“小有名气”,翻阅他的人生档案可窥一斑。

1965年9月柳白乙拉考入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自此他与蒙医药结下不解之缘,时光荏苒,他在蒙医药这块沃野上耕耘了半个世纪,历练成为蒙医药界翘楚级人物。

发明的专利和研发的新药五项;编著翻译出版的著作十五部,六百万字,可谓著作等身,他精通蒙汉语,亦能熟练翻译藏文、斯拉夫文,佛祖为这个高大的蒙古族壮汉打开了四扇天窗,天分加努力,成果颇丰。先后组织承担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卫生局、内蒙古自治区科委、通辽市科委下达的16项科研课题,2006年获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十几年来获各级政府奖励十五项。

机会总是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他头顶上桂冠属实不少,可称得上学富五车。因科研成就和贡献突出,破格晋升主任医师,内蒙古名蒙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中西医结合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科研医疗事迹先后载入《中国当代名医录》和《中国蒙古族大辞典》。

柳白乙拉出生在科尔沁草原,喝额木特河水长大,大兴安岭的雄浑山壑、科尔沁草原的辽阔深远为他刻画了硬朗坚韧的性格。古来出身不由己,王子王孙天注定。上天赋予你的躲也躲不掉,命运和这个高大壮硕的蒙古汉子开了一个玩笑,长辈给他留下的遗产是一顶富农子弟的帽子,徒有其名,却没有享受到殷实家庭生活,极左年代,成份高,再高的个头见人也要矮三分。

柳白乙拉曾听到老辈人零零散散谈到柳家的身世。远祖是山西大柳庄人氏,清朝初期祖上随清朝公主下嫁到敖汉旗,属“拔户”人,是陪嫁移民。陪嫁移民中主要包括婢女、伺卫、侍役、厨师、粮农、菜农、花匠、郎中、石匠、铁匠、木工、瓦工等。“拔户”人随公主陪嫁到蒙古草原,入乡随俗,便在此成家立业,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从文化到血缘渐渐完成了“蒙古化”的过程,曾经的“祖地”记忆,伴随着蒙古包的缕缕炊烟消散淡去,广袤的草原就成了他们难于替代的家乡。(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