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快乐童年安全起航
原标题:让快乐童年安全起航
“六一”儿童节,是最能让人产生无限温情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全国各地相继组织开展了庆祝儿童节的活动。置身于活动之中,孩子们阳光般的笑颜、银铃般的声音和清泉般的眼神,让人心生暖意。当孩子们尽情享受欢乐时光时,“安全”二字应深深铭记于每个孩子、每位家长的心中,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
-相关链接
这些安全知识孩子们要知道
如何防溺水?
溺水是造成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一大杀手。天气逐渐变热,溺水又将进入高发期,家长要加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孩子做到“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骑车上下学要注意什么?
骑车一定要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骑车转弯时要伸手示意,横穿马路要下车推行,骑车要集中注意力,要远离大型车辆转弯时内侧区域。不满12周岁不能在道路上骑车,不要骑车带人,不要追逐竞驶,不要脱手或手拿东西骑车,骑车时不要攀附其他车辆。
步行上下学要注意什么?
步行是中小学生最基本的出行方式,在当前复杂的道路交通环境下,中小学生更要懂得步行出行的交通规则和要求。行人要走人行横道,走路时要集中精力,过马路时要遵守信号灯,要走过街设施和人行横道,要认识交通标志。不要在道路上踢足球、玩滑板,不要嬉戏打闹,不要翻越护栏,不要随意横过马路,不要扒车、追车、抛物击车等。
乘公交车上下学要注意什么?
乘车安全主要围绕乘坐校车、搭乘公交车、搭乘小汽车等乘车方式。上车要系好安全带,要从汽车右侧下车,要在车辆停稳后下车,乘坐公交车时要坐稳扶好,儿童乘车要坐安全座椅。儿童不要坐在副驾驶座位,乘车时不要将头或手伸到车外,不要乘坐超员车辆、农用车辆以及司机酒驾的车等。
如何防止踩踏?
不要在楼梯上玩耍,特别是楼道拥挤时必须靠右走。严禁在楼梯的扶手栏杆处向下直滑或追逐奔跑,踩空或撞人都可能造成严重伤害。严禁爬高或在阳台护栏上探取东西,特别是擦窗户时不要将身体探到窗户外面。若已发生踩踏事件,正确的姿势是倒地之后手抱头、膝前屈、要侧躺。如果在人群中还没有到底,可以将手握拳肘展开架胸前,形成一个三角的姿势可以保护自己。
当下,孩子的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孩子的安全意识该如何提高?安全教育究竟如何开展才有效?这个问题仍困惑着家长、学校、社会。近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近家长、走进学校、寻访专家,试图与他们一起找出问题的答案。
家长:自身也缺乏安全常识,依赖校园安全教育
“现在,关于孩子发生安全事故的新闻很多,家长对孩子安全的关注度也挺高。但我总有一种感觉,本身很多家长自己就缺乏安全常识,何谈对孩子普及安全常识?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就不会使用消防栓,怎能告诉孩子使用方法?”在日前的采访中,呼和浩特市一位小学生家长许文文道出了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困惑。
确实,在记者的走访调查中,很多家长表示,自己的安全常识就非常有限,平时很少主动涉猎安全知识,往往是看到新闻或身边有孩子发生意外了,才特意关注一下相关安全常识,事后“补课”的情况居多。
在呼和浩特市一所小学接送孩子的家长队伍中,记者采访了一位老人,老人是来接孙子的,当被问及其日常如何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时,这位老人说:“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地工作,孙子托付给我和老伴儿照顾。我是从农村来的,也不懂太多,就是嘱咐嘱咐孙子路上注意车辆,夏天不要随便跟同学去外面游泳,其他的安全教育主要还是靠学校呢。”
记者了解到,很多家长缺乏安全意识,在家里关注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校内安全,忽视校外安全。“家长们认为,孩子在家里最安全,而往往很多不幸就发生在校外的时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班主任说,有一些家庭,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几乎为零。
当然,有时候并不是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安全教育,而是他们对系统的安全教育知识知之甚少,只能以说教为主,提醒孩子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
学校:安全教育不太接地气,缺乏专职教师和专业教材
“近年来频频爆出的校园安全事故,让各学校对安全教育越来越重视,日常的各种应急演练课多了,老师们也很注意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灌输安全常识、安全意识。”呼和浩特市一所小学的副校长说。
在学校安全教育逐步得到重视的同时,记者也了解到,校园安全工作不太接地气,重视“告诫”的作用,忽视主观能动性,浅尝辄止——这是目前很多学校安全教育的通病。一些学校安全教育重校内安全轻校外安全,重安全提醒轻安全措施,重安全责任签订轻安全教育。而对于容易出现的安全事故种类,很多学校都知道提醒家长,并要求家长在告知书上签字,但却缺少一些真正有效的安全工作措施。
“我们校长很重视学生安全教育,经常号召和鼓励老师们多研究开展一些安全教育方面的主题活动,但总是苦于安全教育专职教师缺乏,大家的创新能力有限,安全教育也就局限于日常说教、讲座、偶尔开个主题班会或手抄报展之类的,再或者进行个消防演练或地震演练等,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点老套呆板,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一位小学班主任无奈地对记者说。
记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缺乏安全教育的专职教师,安全教育的形式单一。此外,一些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安全教育教材,学生只能掌握某些片面的安全知识,无法真正掌握系统的安全知识。再加上形式单一、枯燥无味的安全教育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专家:家校结合、社会参与,让安全教育入脑入心
孩子的安全教育,应该是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的责任。家长工作再忙,也要多抽时间陪伴孩子;学校要承担安全教育的主体责任,专业化、系统化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而且不仅要进行校内安全教育,也要进行校外安全教育;社会各相关部门、团体等要加强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将孩子的安全纳入职能部门的监管范围,共同为孩子们的安全撑起保护伞。
有关教育专家认为,家长安全意识是家庭安全教育成败的关键,要有效弥补家庭安全教育的缺失,需从给家长“充电”开始。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学校或社区已经尝试通过发放家庭教育指南、开设家长学校等方式,给家长“充电”,但很多都流于形式,发发传单、讲一节课,或者举办一个讲座就完事了,很难形成持续的效果。专家表示,在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方面,来自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力量应发挥更大作用。
“家校联动使安全教育做到无缝衔接、系统化。家长和学校在对孩子的日常生活教育中,要使安全意识切实地融入孩子的自身素质当中,多教孩子一些生存技能,放手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在生活中锻炼摸索,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强大;此外,要重视培养孩子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和自控能力,自我保护意识要深深扎根孩子的心里,提高他们自我保护的警惕性。”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陈红艳对家校的安全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必须更具备深度,安全措施应加强可操作性。学生们在学习阶段,有着足够的行为能力,但却缺少与行为能力相匹配的安全意识和安全常识。学校必须有更加入脑入心的安全教育,建立起切实完备的校园安全责任落实机制,不能等到事故发生才进行责任追究,而应建立事前防范机制,以事后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国内知名时事评论员廖德凯在报刊也发表了自己的相关看法。
此外,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去年7月,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委会发布《中国应急教育与校园安全发展报告2016》,建议加强应急教育制度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应急教育培训,提高公众应急能力。报告认为,应急教育制度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其建设进程中,政府起关键性的主导作用,政府应制定强制性的应急教育规章制度,按区域、按类别为学校配备专职应急教育人员,将应急救援演习列入常态化学习课程中,注重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由相关部门对应急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评估。
一项权威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因意外伤害导致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40多人,相当于每天消失1个班,致伤、致残的人数更是多到无法统计,不满14岁未成年人占比达30%,是发达国家的十几倍。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其应急、避险、自我保护能力,迫在眉睫。所以,对于孩子的安全,无论如何关心、重视都不过分。记者刘志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