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草原知青与内蒙古电影》由群众自导自演!

魅力霍林河 1970-01-01 08:00:20

原标题:厉害了,《草原知青与内蒙古电影》由群众自导自演!

蒙古族服饰展示旗袍服饰展示情景剧《草原大爱》口琴联奏《鸿雁》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第2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呼和浩特鸿福助老中心、北方新报鸿福读者俱乐部共同承办了首府地区首个由群众参演的《草原知青与内蒙古电影》专场文艺演出。截至8月22日,共有3200名市民观看了该演出。8月22日,记者走进演出现场,探访了台前幕后的故事。

演员全部非专业

“快点集合,排好队,再把几个重点舞蹈动作做一下,马上就是咱们的节目了!”在舞台后场,贾志红召集舞伴们抓紧时间排练。

贾志红和他的舞伴们表演的节目是舞蹈《奔腾》,以此重温当年草原知青的欢乐生活,展现知青热爱内蒙古大草原的风采。

今年65岁的贾志红,退休前曾是内蒙古军区印刷厂的修理工。年轻时,他对民族舞蹈情有独钟,但由于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民族舞蹈。2007年退休后,贾志红加入舞蹈队,大把的时间用来跳舞。他很快成为鸿福那日丽格艺术团的主力队员,大大小小的演出参加了不少。“跳舞让我越活越年轻,也让我的老年生活丰富多彩。”贾志红说。

“《草原知青与内蒙古电影》专场文艺演出从排练到演出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200多名演员都是普通老百姓,他们中有工人、学者、医务工作者、老师,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55岁,全部都是非专业人员。为了确保每个节目都是高质量,有时为了1个动作,他们能练习1个多小时。从第一场演出开始,来自观众和专家的好评如潮。我们这些群众演员是最棒的!”呼和浩特鸿福助老中心艺术总监胡慧智说。

“今年3月初,呼和浩特鸿福助老中心接到通知,为了迎接第2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首府举行,要举办一场社会群众参加的文化活动。为了办好这台演出,我们邀请名人召开座谈会,回顾观赏老电影寻找题材,寻找反映草原知青的精彩节目。经过广泛沟通和讨论,决定以鸿福知青艺术团为主,其他文艺团队为辅的演出队伍。文艺节目以知青故事为重点,兼顾地域、民族特色和群众性。经过反复雕琢,历时3个月,由当初的100多个节目,经过20轮的筛选,最后确定了17个节目。其中鸿福知青艺术团表演13个,鸿福其他文艺队表演4个。整台节目完全是自编自导,舞台上用的蒙古包、奶桶、勒勒车等道具是演员们自己动手做的。演员的演出服饰也全是他们自掏腰包采购的。”呼和浩特鸿福助老中心主任袁志坚说。

难忘知青岁月

记者翻开《草原知青与内蒙古电影》专场文艺演出的节目单,情景剧《草原知青》、《草原大爱》,塑像剧《怀念战友》是这场文艺演出的重头节目。“知青与内蒙古大草原有着不可割舍的感情。我们200多名演员中半数以上都有过知青经历,知青的记忆对我们来说是永恒的,不可磨灭的。情景剧《草原知青》展现的就是半个世纪前,来自四面八方的知青走进内蒙古大草原,走进牧民家的蒙古包。他们将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陪伴着他们的是日出日落和悠悠牧歌。草原上的牧民对待知青就像亲人一样,我们知青也把蒙古包当成了自己的家。”情景剧《草原知青》的编导古楞说。

古楞今年68岁,有过5年的知青经历,退休前是一位医务工作者,如今她是福助知青艺术团的负责人。古楞说:“塑像剧《怀念战友》是为了缅怀45年前在锡林郭勒盟草原大火中牺牲的69名知青。情景剧《草原大爱》再现了草原母亲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南方三千孤儿的感人故事。正因为知青与内蒙古大草原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牵挂,所以这台专场文艺演出重点就是知青故事。比如口琴联奏《鸿雁》,在那段岁月里,吹口琴就是广大知青自娱自乐的主要项目。我们看到口琴就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那个年代的点滴。”

观众交口称赞

淅淅沥沥的小雨笼罩着首府,但这并不影响家住赛罕区的59岁市民吴兰芳的观演热情。清晨6时,她就起床了,收拾妥当,带着幼小的孙子让儿子开车将他们送到铁路工人文化宫。文化宫的大门还没开,吴兰芳便领着小孙子在门口处避雨等待。

吴兰芳告诉记者:“当我听说有这样一场以知青为题材的文艺演出时,心里就像长了草一样,说什么都要来现场看看。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我生活的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演出过后,吴兰芳对演员们的表演竖起了大拇指。她说:“没想到这些非专业演员能表演得这么棒。表演者的形体、嗓音和动作都很美,演出的服饰也很漂亮,这次观演没有白来。”

市民贾文英今年66岁,也是一大早便来到文化宫观看演出。作为一名老知青,在观看这次演出时他感慨颇深。贾文英在呼和浩特市建筑兵团工作了7年。提及当年的知青岁月,他说:“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知青岁月。当年我是一名铁路工人,当时就一个想法,就是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祖国的铁路建设搞好。”对于此次出演的演员们,贾文英也满是敬佩之情。他觉得表演者年龄都和他差不多大,还能为了他们这些老知青们精心表演这些节目,心里很是感动。 文·摄影/记者 刘晓君 实习生 徐珊珊 刘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