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这5年】大山里的鄂温克人
原标题:【逐梦这5年】大山里的鄂温克人
沿着宛如一条蓝色飘带的阿伦河,我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的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这个民族乡紧紧依偎巍峨的大兴安岭,人称大山里的鄂温克民族乡。民族乡的名字查巴奇是鄂温克语查尔巴锡的谐音,汉语意思是白桦丛生的地方。清代顺治初年,鄂温克人的一个部落涂克冬部落流落到这里,见满山遍野都是白桦树,认为这里是个吉祥的地方,从此定居,起名叫查巴奇。
1956年,经自治区政府批准,这里建立了鄂温克民族乡。乡政府所在地三面环山,绿树幽幽,山花烂漫;阿伦河在西侧如飘带一般流淌,河水流经片片绿茵、块块庄田。正如那首歌所唱:兴安岭高呀,阿伦河长,查巴奇是美丽神奇的地方……
刚到鄂乡,就听到一个美妙的传说。说不清那是什么年代,北石砬子山下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疲累得有些站不住了,鄂温克人给他送来了鹿奶酒、熟肉和烤饼,于是他告诉大家:善良的鄂温克呀,白桦丛生的地方风水好,“白那查”山神会走出白桦林保佑你们。说完,老人转身离开,没了踪影。后来,在白发老人站立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榆树,鄂温克人认为这是棵神树,全民族非常敬仰它,悉心保护它。鄂温克族姑娘小涂陪我们来到距乡政府一公里的地方,观赏了这棵神树。神树虽然已经几百岁了,但仍然枝干苍劲,蓬冠遮天,叶子鲜绿。三十年前,上海老诗人黎焕颐曾在神树前吟诵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鄂乡把这著名的诗句刻在了神树前的碑上。小涂说,鄂温克人热爱家乡,一直注意保护大自然,所以这里生态环境极好,农牧业年年丰收,生活比山上的柳兰花还红火。
走进乡政府所在地,发现这里简直就是大山里的小城镇,条条街道都是水泥路,四通八达。街道两侧的楼房、门市房错落有致,商店、饭店、旅店、粮店……应有尽有。周围村屯的房屋也都是整齐美观的红砖外墙,家家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完全是现代化的生活。副乡长赵宝太介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乡实施了民族学校的升级改造、卫生院的迁址新建,建成了鄂温克族博物馆和民族广场。他说,近年来,全乡累计改造危房一千两百三十七栋,绿化植树二十多万株。我们听了,都很赞叹,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接着,我们来到两个鄂温克族民族村的综合服务体,在参观了便民服务大厅、文化活动中心、电子信息室、阅览室之后,深深地感到,大兴安岭下鄂温克人的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
一场细雨过后,天空出现了彩虹,见到彩虹,鄂温克人兴奋得欢呼起来。鄂温克人自古就视彩虹为吉祥的象征,1956年民族乡成立那天,天空就出现了彩虹,人们更觉得彩虹是幸福美满的象征。我们漫步街头,发现民族乡以彩虹冠名的地方很多:彩虹大街、彩虹广场、彩虹峡谷、彩虹市场……最近几年,随着农业实现机械化、牧业实现专业化和各种民族服务体的完善,民族乡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山里的鄂温克人全都搬进了楼房,人均收入达到两万四千多元,幸福的日子,如同彩虹一般绚丽多彩,难怪他们那么喜欢用彩虹来命名呢。
我们到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的时候,正是快要乡庆的日子。这可是大山里鄂温克人重要的节日。每逢这个节日,他们都开大会庆祝,到神树下祭拜,把酒抒怀歌唱新生活……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就是举办篝火晚会了。全乡人来到广场欢聚,相互问候,互致祝福。女人身穿美丽的长裙,男人戴着各种样式的鄂温克帽,每个人都快乐无比。燃起篝火,腾空而起的火焰,照亮了四周的大山。狂欢的男女老少手拉手围成一个个偌大的圆圈,双脚一前一后交错落地,身体随脚步前合后仰。他们喊着“号,号,号代!奥号,奥号,号日代!”的拍子,按太阳运行的方向不停地旋转、旋转……这喜庆之夜,在熊熊的篝火中,鄂温克人用快乐的舞步,迎接着大兴安岭充满希望的朝霞。(王忠范)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28日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