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居壁画”炕围画

魅力霍林河 1970-01-01 08:00:20

原标题: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居壁画”炕围画

我国北方农村百姓为防止土炕周围墙面脱落蹭脏衣服、被褥,在环炕的墙上涂上“围子”,即炕围画,俗称“炕围子”“腰墙子”。其融壁画、年画、建筑彩绘为一体,兼具实用和审美功能。

炕围画《喜鹊登梅》。

炕围画在宋代已具雏形。金元时期,壁画艺术对其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明清时,炕围画已逐步走向成熟,影响及应用日益广泛,凡新建住宅、结婚嫁娶、旧房翻新等都少不了绘制炕围画。

炕围画植根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民间,已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曾经家家户户都烧火炕,人们用刷墙所用的白土调以胶水,在环炕的墙上涂“围子”,又用墨线绘以简单的线条边饰,中间再画几枝兰叶墨花等。这里还诞生了一些专门从事此种营生的画匠。很多人家在盖新房的时候就开始琢磨炕围画的内容了,一般要请当地有名气的画匠上门作画,主人希望把自己的心愿和期望展现在炕围画里,比如丰衣足食、延年益寿、合家团圆等。画工完毕后,主人常用透明纸或塑料薄膜罩在上面,更多的人家则用桐油或清漆刷一遍,以便保存的时间长久。如此,炕围画既鲜艳豁亮,又坚固耐用。平时脏了,用湿布子擦一擦,又光亮如新。

卷云池,《三国演义》里的人物。

土默特右旗将军尧镇温布壕村的张三铁是一名画匠,从事炕围画、民俗绘画30余年,现已成为非遗项目炕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说:“在长期的传承中,土默特右旗炕围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画匠张三铁在作炕围画。

据张三铁介绍,炕围画由各种花边和“池子”(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等的地方)两部分组成。花边主要以“万”字边为代表,还有连珠边、混色边、折带边、工字边等。边子的工整和匀称可以衡量一名画匠功底。衬托池子的部分叫“开池子”,典型的是“卷云池”。池子内装饰画至关重要,它也是衡量画匠技艺优劣的标准,其中以人物画难度最大,走兽、山水、花鸟、草虫次之。画匠可根据各自的擅长,灵活多变,自由发挥。国画、油画、水粉画、版画等均可运用,工笔、写意随心所欲。

炕围画按其制作工艺的繁简和用户的要求,大致可分为两种:做工精细的称“二细”炕围,简单的叫“二道眉”。一个上乘的“炕围画”不仅要美观大方,而且要求不褪色,经久耐用。

炕围画的内容,早些年,以《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杨家将》等故事中的人物为主,也有画《西厢记》《花木兰》《白蛇传》等戏剧人物的。山水画主要画名山大川、亭台楼阁等。花卉动物画的突出特征是富有象征性,根据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民俗心理,表达出深刻的寓意。比如花卉,牡丹为富贵,菊花为隐逸,荷花为高洁,。动物方面,龟是长寿的标志。鸾凤和鸣,隐喻家庭和乐。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是教人孝顺父母。通过象征性的内容,能给人启迪。

炕围画面临失传,当务之急是挖掘和整理这一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图:刘玉杰李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