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束 共登录各类可移动文物1506421件
原标题:内蒙古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束 共登录各类可移动文物1506421件
2012年至2016年,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10月12日,自治区文物局在呼和浩特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此次普查成果。
据了解,此次普查范围是我区境内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各类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全区成立115个普查机构,投入2820名普查人员、4457万元经费,调查17778个国有单位。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区共登录各类可移动文物1125464件/套(共计1506421件),比普查前总量翻了一番。目前,全区12个盟市全部通过国家普查验收,普查工作总体完成。
按登录文物的数量统计,全区共登录珍贵藏品16054件/套,其中文物古籍类珍贵文物15916件/套,珍贵标本化石138件/套。文物古籍类一级珍贵文物2152件/套,二级珍贵文物5397件/套,三级珍贵文物8367件/套。
据悉,全区共登录文物收藏单位357家,其中中央属收藏单位2家、自治区属收藏单位14家、盟市属收藏单位74家、旗县区属收藏单位233家、苏木乡镇街道属收藏单位27家、其他属收藏单位7家。收藏单位分布在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采矿业,金融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文物、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1个行业,普查实现了国有单位的全覆盖。
截至目前,全区共举办了两次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展出图片1千余张、新发现文物300多件/套、文字2万余字,参观总人数达10万余人次;盟市旗县区举办普查成果相关展览24个,参观总人数达50万余人次。这些活动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珍 蒋芳 白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