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成"烧钱"季 消费请理性点好吗?

魅力霍林河 2015-06-16 11:01:00

原标题:毕业季成"烧钱"季 消费请理性点好吗?

“为这个展览,我花了近1万元。都是家里给的钱。”刚刚准备完学校组织的毕业设计展的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毕业生小姜说。

虽然对于学习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毕业设计展的“巨额”花费有其特殊性,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毕业季“烧钱”已成为普遍现象,且“烧钱”项目种类繁多。

从6月下旬开始,我区各大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将开始陆续离校。不少毕业生在离校前,也纷纷“晒出”各自的毕业账单。记者调查发现,在离校前的最后两个月内,毕业生们花费了少则千元、多则万元来告别校园。其中,聚餐、求职成为“烧钱”的重头戏。

对此,相关专家则认为,学生在毕业前聚餐、求职等消费行为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把握好度,不提倡学生攀比从众的高消费。

毕业季忙“烧钱”

6月底,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生张鑫就要告别校园走向社会了。张鑫告诉记者,毕业的时候,大家都想留下最后的校园回忆,为四年大学生活画上完美的句号。所以,这两个月来,他几乎都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散伙饭”等活动。

日前,记者在我市市内几所大学附近看到,周边的酒楼、KTV生意极其火爆。一家餐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段时间,餐厅的包间几乎天天爆满,绝大多数顾客都是来吃“散伙饭”的大学毕业生。

和张鑫一样,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生小刘最近也在忙着“烧钱”。小刘告诉记者,不仅是“散伙饭”、各种聚餐需要花钱,找工作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花个几千元很正常。“要置办两身正式的‘行头’吧,要准备精美的个人简历吧,都要花钱。加上现在工作不好找,很多公司都要求应聘者有驾照,所以我下狠心把驾照也考了,又花了近5000元……”小刘说。

“据我所知,毕业‘烧钱’的同学有三类,一类是花钱找工作,一类是花钱聚会,还有一类是花钱旅行。作为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我们的大部分花销都是由父母买单的。花销这么大,家境好的还好说,一些家境不是很好的同学就吃不消了。”采访中,有同学对记者唏嘘不已。同时,找工作期间的租房费也是一大“烧钱”项目,就算每个月500元租金,对毕业生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加上吃饭等其他支出,一个月算下来基本没什么结余。

此外,在记者的调查中,毕业生们把各种考试、论文检测、复印资料也列为“烧钱”项目之一。

花费应量力而行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尽管毕业花销比较大,但大部分家长都表示能够接受。他们认为,大学毕业后孩子就要走向社会,要承受各种压力,很难再找到像大学一样基本没有压力的生活。“孩子毕业旅行、跟同学聚餐,花销大一些都是可以接受的,家长也愿意花钱让孩子释放压力,毕竟人生可能就只有这么一次机会。”学生家长刘女士介绍说,她和丈夫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但孩子即将毕业时的花销比平时多一些,他们也是能够承受的。“孩子毕业前要找工作、要适应社会的节奏、可能还要租房、买生活用品等,都是为步入社会做准备,只要不乱花钱,作为家长还是可以接受的。”学生家长吴女士说,不过动辄上万元的毕业开销,也给一些普通家庭带来了压力。

“毕业之前组织同学聚会是合理的,也是有意义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李春晖认为,挥手告别自己朝夕相处了四年的同窗,难免会有一些聚餐活动等,但要量力而行,决不可铺张浪费,互相攀比。“很多学生在毕业前都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没有经济来源,这样大笔的花费凭空添加了父母的负担,不应提倡。”

注重感情也要回归理性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邢利娅认为,大学生即将毕业,他们与同学、朋友即将奔赴天南海北,发展自己的事业,毕业季前的一些消费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家长、社会应该本着一种理解、包容的态度对待这种行为。“大学是个人自我认知以及渴望别人认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从学生蜕变为职场人的时期,即将走入社会,很多毕业生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通过毕业季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减轻、释放压力,实际上这也是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但邢利娅也提醒毕业生们,毕竟学生们的经济来源还都是依靠父母,毕业高消费应该回归理性,不能抱有从众、攀比的心态,“应该学会树立量力而行的消费观念”。

“毕业生也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过分沉浸在与同学告别的情绪里。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认真规划,比如打算考研还是参加工作。如果准备考研,那么就需要积极准备相关的书籍、笔记等,积极备考。若是决定参加工作,那就需要认真准备个人简历,适当参加一些招聘、就业前的培训,尽量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邢利娅说。(记者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