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齐城墙的兴废
原标题:萨拉齐城墙的兴废
王月珽
翻捡《萨拉齐县志》,故乡的建城史跃然眼前。萨拉齐从清乾隆初年设协理通判,二十五年(1760年)设厅,到同治六年(1867年),100多年间,一直相当于内地的一个州治,却一直没有城垣。同治初年,甘宁陕回民起义,至六年兵锋所向已危及萨厅附近,为了保厅应战,厅同知文山“筹设团防局倡议筑城”。此事动议于同治六年,七年动工兴建,八年“加工倍修”,至九年城垣大功告成,自同治九年即公元1870年起,萨邑成为名副其实的“库伦”。被城垣围起来的萨邑主要有5部分构成,即俗所称的营子儿、厅衙、官井、店铺、商号。
萨厅城墙基本为土筑,却十分雄伟结实。城周长9里13步,高为2丈,上有女墙,即凭眺、预敌的垛墙,高5尺5寸,加女墙,城垣总高度竟有2丈5尺5寸,城基广达1丈2尺,顶阔8尺,行车运炮亦可。
女墙呈垛墙形,凹处为垛口,整个城墙共有垛口3600个,“取象28宿”,城上设炮垒28个。为宣泄雨水和疏导河槽,于城墙的东北和东南处各开辟了一个洞口。
初始城分四门,“东曰泰来,西曰定远,南曰水清,北曰盘安”。各门之上都建有门楼。因城西北的山中产煤,往城内运煤,车拉畜驮,要绕路走西门或北门,为了缩短路程,到光绪十年(1884年),始开辟了西北门,此门命名为昌源门,一直未建门楼,路面也较其它门差。
自清同治年建城后,萨城有过几次修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新“剜筑护城壕,引水固城”,从遗留下的城壕规模看,深5尺,宽1丈,战壕式,内通水流,工程不能谓之不大。
城墙毁了。小毁,年年有,月月有。大毁,一毁于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千军万马上城墙剜炼钢炉,二毁于70年代末,后它被铲平,成了今天的“环城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