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春风绿北疆牛羊满圈谱新章——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第五年见闻

魅力霍林河 2015-10-09 15:20:00

原标题:政策春风绿北疆牛羊满圈谱新章——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第五年见闻

针对生态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草原,中央2011年制定实施了新世纪以来力度最大的惠牧政策:对8大主要草原牧区进行生态补偿和奖励,也就是今天为人熟知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时隔4年的秋季,记者再度行走在内蒙古广袤的大草原上。

昔日“赤地千里”今朝绿满家园

记者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这里的草原绿意盎然。在生态最好的东乌珠穆沁草原上,黄、白、紫等各类花草高可及膝,即使是雨水稍差,昔日荒漠化严重的苏尼特右旗草原,也披上了层层绿色。苏尼特右旗牧民恩克巴图告诉记者,这里曾经“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是侵袭北京的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

“原来有没有收入要看老天爷的脸,遇到连续干旱,羊越多越赔钱,还得靠贷款过日子。”恩克巴图说,“现在有了禁牧补贴款,羊比以前少了,但收入还算满意,关键是心里踏实多了。”

恩克巴图说的禁牧补贴款,来自于2011年起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根据补奖机制,对不宜放牧的草原实行禁牧,中央财政给予补助,对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中央财政对未超载放牧的牧民给予奖励。

随着牧区人口和牲畜数量急剧增长,内蒙古草原生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退化。特别是在世纪之交,干旱为主、多灾并发的严重自然灾害,致使草原生态急剧恶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草原补奖机制应运而生。

截至目前,内蒙古共有10.1亿亩草原纳入补奖范围,其中禁牧补贴任务54825万亩,草畜平衡奖励任务46414万亩,基本实现了可利用草原的全覆盖,146万户、534万农牧民从中受益。截止到今年6月,共兑现各类草原补奖资金191亿元,占总资金的94%,其余年底前将全部兑现到户。

内蒙古农牧业厅副厅长刘永志说,近年来,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一半草原植被得到明显恢复,草畜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

从最新的关于内蒙古的卫星遥感图上可以看到,代表草原的绿色从西部的贺兰山起,绵延数千公里直至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天然屏障。2014年,内蒙古草原平均植被盖度达到43.6%,比2010年的37.08%提高了6.52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了13.6个百分点,最近4年的增幅几乎是此前10年的总和。

收入多元化减畜不减收

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资源,草原“休假”,牧民如何减畜不减收?内蒙古一系列“组合拳”让牧民吃了“定心丸”。相关配套政策实施后,牧民生活有了保障。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乌兰希热嘎查牧民额尔登有一张特别的“银行卡”。自2011年起,根据草原补奖机制,国家给他的银行卡里每年打进补助禁牧款7.3万余元。

额尔登全家4口人,承包1.45万亩草场,仅有140只羊,当地属草原化荒漠,生活生产条件极其恶劣,如遇干旱年份很难维持生计,需要到外地倒场放牧。

“实施禁牧政策后,虽然把羊的数量减了下来,但收入比过去还有了提高,国家对我们牧区实施的政策太好了!”额尔登高兴地说。

据内蒙古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方案在制定之初就充分考虑到牧民生产生活协调发展问题,中央财政资金的大部分用于对牧民的直接补贴,弥补牧民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的经济损失。目前,政策性补贴已经占到内蒙古全区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5%,成为牧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在草原生态严重退化区,利用政府提供的住房保障、子女上学、社会保险、技能培训等优惠政策,一些牧民开始向非牧产业转移,并成功转型,收入水平稳步提升。截至2014年,全区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750元,比2010年的7851元增长75.1%,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生产形势,收入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农牧民思想认识的转变。内蒙古农牧业厅草原处主任科员姚猛说,近5年来,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认识,从“政府要保护”向“我要保护”转变,畜牧业生产思路从“多养羊”向“多挣钱”转变,从“多养”向“精养”转变。

草原畜牧业走向现代化

如何长久地保住草原来之不易的那抹绿色?内蒙古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不能光靠补贴,还得建设现代草原畜牧业。

2011年以来,内蒙古以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为契机,充分利用绩效考核奖励中用于扶持生产的资金,多方筹集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效。

2010年,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文贡乌拉苏木阿拉腾毛都嘎查牧民张万贵家中1000多亩草场严重退化,收入不足3万元。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后,当地政府为张万贵补贴新建、修建砖木结构标准化暖棚8间、普通棚3间、人畜饮水用深水机井1眼,他还享受牧机补贴,购置了拖拉机、打草机。张万贵现在每年有80头基础母羊,接羔100多只,去年收入达11万多元。

与张万贵一样,许多牧民都切身感受到了补奖政策给草原生产方式带来的改变。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内蒙古补奖区储草棚和牲畜棚圈面积分别达到824万平方米和5507万平方米,分别比政策实施前增加了66.8%和52.8%,牲畜舍饲比例也提高了22%。

得益于补奖政策,草原饲草料储备体系建设也逐步成熟。内蒙古在5年里投入7.9亿元在全区重点牧区嘎查村建设多功能综合储草库,逐步形成网络化的储运体系,破解了原来草业发展区域不平衡的难题。

不断提升的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内蒙古原有的粗放型草地畜牧业正逐步向建设型、生态型的现代化草地畜牧业转型。刘永志说,近年来,内蒙古牛羊肉产量稳定在140万吨左右,居全国前列,这与补奖区增效转型大力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密不可分。

在补奖政策的带动下,内蒙古各地牧民、企业和政府还主动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比如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大力推广绒山羊增绒技术,通过人为控制日照时间影响生物钟,促进羊绒生长,在实现减轻生态压力66%的基础上,提高净产出200%以上。(记者张云龙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