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篆刻家杜峻的艺术之路:愿刻铜技艺更好传承

魅力霍林河 2015-10-22 09:20:00

原标题:内蒙古篆刻家杜峻的艺术之路:愿刻铜技艺更好传承

图为杜峻作品 张瑾娴 摄图为杜峻作品 杜峻学生供图 摄图为杜峻作品 杜峻学生供图 摄

中新网呼和浩特10月21日电题:内蒙古篆刻家杜峻的艺术之路:愿刻铜技艺更好传承

作者:张瑾娴

什么是艺术的魅力?或许它就是这样的情形:18岁的穷困少年,他愿骑5个小时的自行车去上一堂书法课;他中午饿着肚子不回家,是因为等到下午就可以免费蹭一堂绘画课;他不舍得买8分钱的馒头而攒钱买“奢侈”的书帖;他想尽办法让一张纸反复干湿,好重复利用着多次写字......

18岁的少年,就是20多年前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偏僻山村的杜峻,当时的他心里很明白:我学习成绩不好,可是对写字、画画倒是“特别喜欢”。

明确了心意的杜峻,开始了对艺术的一心追求。

“当时刚上高一,就想着学习书法、绘画,我知道呼市有一个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可以专门学习。”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杜峻回忆道,函授大学三年制,学费分别是120元、150元、170元每年。

不难想象,说服父母的过程很难,即便是村里人,也对杜峻的“另类”求学不甚看好。“家里哪有钱让我学些‘没用的’,那时,我弟弟在外打工,搬砖头,一个月的工资300元,所以我的学费真不是个小数目。”

不过,最终,杜峻还是得到了支持,来函授班上了大学。此番专业学习,正为他的人生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杜峻的运气很好。我国著名书画家、收藏家、篆刻家、文物鉴赏家杨鲁安彼时正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执教。杜峻成了杨鲁安的学生。

家住武川县的杜峻每两个星期骑车来呼市上一堂课。每次都是提前一天从家出发,那时的山路难走,要5个多小时骑到坝口,晚上住在坝口的姥姥家,第二天早上再去上课。

“就这样如此往复了三年,我记得有几次还是步行走到呼市的,脚后跟磨起大泡。”杜峻笑着说,“想想挺吃苦,不过现在倒不觉得什么。”不上课的时候,没有一点收入而只会写字的杜峻很有压力。后来,他闲时跟着舅舅“淘金子”,多少能贴补家用。

“那会儿有90多个同学,但绝大部分的同学并非真的是热爱书法,他们是想着毕业后拿到大专文凭,工资会高一点。”杜峻说,真心想在每堂课上学到真才实学的,班里有5、6个人,这几个人也是直到如今还在这条“艺术之路”上走着的人。

在大学课堂上,杜峻表现出来的书写才能获得了杨鲁安的欣赏。“杨老师告诉我,你要是想好好学书法,你就专门学习篆书,把篆书理解透彻了,写扎实了,其他的水到渠成。”

听了老师的建议,杜峻又省下钱专门买了一本篆书的书籍,研究练习。几年功夫,杜峻的楷篆隶行等各体书法已出类拔萃,在书法、绘画基础之上的篆刻亦有所成绩。

大学毕业后的杜峻21岁,艺术学习仍师从杨鲁安。随后的时间,杜峻还向别的专家学习了书画装裱手艺,并自己租房开了一家装裱店。在此过程中,杜峻终于有了稍稳定些的收入,也接触到了更多的书画名家。

“除了装裱,每天还是在不停的写写画画。我认识了更多的书画家,与他们沟通交流,对我的书法、画画、篆刻都有帮助和提高。”

开店第二年,杜峻认识了一位刻石碑的人。

“有一次我去呼市旧城那头,看见一位刻石碑的人,他在石碑上先用毛笔写好字,再刻出来。”杜峻说,我看着有意思,就请人家收我为徒。当时的我特别瘦,人说“你这么瘦能搬得动石碑吗,会写字吗?”我拿笔将各种字体都写了一遍,又单个胳膊把石碑夹起,老师傅终于同意了留我。杜峻笑言,其实我当时在练武术,身体很好,搬石碑是小意思。

石碑刻了40多天,杜峻已游刃有余。再后来,杜峻精通了刻木头牌匾、刻铜、刻紫砂,每天练字练刻,渐渐刻字有名,直至今时。“未来想在景德镇的瓷器上刻字作画,这种新的尝试还需好好学习。”杜峻畅想道。

如今,杜峻的生活已全部侵润在刻写之中。印石、铜板、墨盒、紫砂壶等物件,经过杜峻的塑造成为精美的艺术品而常常遭到友人的索要。就像当年的老师杨鲁安,杜峻身边也聚集起许多学生。有学书法的、学画画的、学武术的,各个年龄的人们称杜峻为书法家、篆刻家、武术家。

跟随杜峻学习了四个多月书法的学生金瑞彪一有闲暇便登门拜学。“杜老师做事踏实,对学生都是手把手交,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老师。他的教学方法很自然,我们先从篆书开始学习,再到隶书、楷书、行书。”

杜峻表示,刻铜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应当得到更好的传承,但目前学生有上百人,学习刻铜艺术的人不多。

资料显示,中国刻铜艺术,即直接操刀在非铸造铜器的平面镌刻之工艺。其以阴文刻、阳文刻及双钩浅刻为主要造型手法。刻铜与绘画书法融汇,形成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刻铜墨盒、镇尺、铜屏画等作为刻铜艺术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