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村医有了“正业”,村卫生室“活了”

魅力霍林河 2016-02-04 18:47:00

原标题:内蒙古:村医有了“正业”,村卫生室“活了”

临近春节,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狼山镇爱国村卫生室医生杨雷仍然不能给自己放假。一个60多平方米的卫生室窗明几净,诊查室、治疗室和药房三室独立,有锅炉房和卫生厕所,卫生室外有密闭的医疗垃圾临时存放设施。卫生室不时有进来买药、输液的人。

“咱现在既有房子又有工资,像个正式的医生后,就不再一心二用啦。”杨雷笑着说。

过去人们习惯称之为“赤脚医生”,这些未经过正式培养的医者为解救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改革开放后,置身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村医,日子越来越难过,一直处于上无拨款,下无补助的境况,大多数人为了生计只好村医“半农半医”。

“一年大半的时间得靠务农接济生活,农闲时才有精力干‘正业’。”杨雷说,现在的状况已大有改善。他给记者看了下新装备:政府给村医配备的平板电脑、全科医生出诊箱(可以做心电图、尿常规、血压、血氧、体温、脉搏、血糖等检查),还有急救箱和部分急救药品。村医的职责也不仅是看病打针,还负责对常住人口建立健康档案,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儿童及重性精神疾病等重点人群进行规范管理,为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患者每年进行1次免费健康体检。

村卫生室条件的改善得益于好政策。2014年年初,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利用3年时间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其中,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工程被列入其中,以每个8万元的标准新建5894个嘎查村卫生室。2015年自治区1.49亿元建的第一批2102个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内蒙古还采取多种措施稳定乡村医生的队伍,包括:多渠道多办法为村医办理养老保险,消除村医养老后顾之忧;对村医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药物及一体化管理资金的补助;对村医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合理补助。安排约40%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量由村卫生室承担,经绩效考核后,按考核结果据实拨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

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复兴乡罗家营村委会西大同营村村医赵永红算了一笔账:他的村卫生室服务1054人,除了政府每年常规补助8000元,2015年还新增加了3000元,一般诊疗费年收入大概是9000元左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为16228元,药品零差率补助为4216元,这些费用都按季度结算,除去保险费用,他去年月工资是3634元。

村医有“福利”的同时,也受到更多的规范和约束。比如,药品都要通过镇卫生院从自治区基本药物平台统一采购,实行零差率销售,保障居民用药方便、安全、经济。一旦通过核查发现违规操作一次扣除三分之一补助,发现第二次再扣三分之一,第三次直接取消村医资格。

政府建了标准化的卫生室,老百姓告别了在“炕头”打针输液的年代,村医收入有了保障,不仅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同时全区嘎查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此外,政府再出惠民之举,支持嘎查村卫生室全部纳入新农合门诊统筹,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减轻了农区牧区居民就医费用,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10元的药现场报销7元,8元的门诊费用也能报销6元,还包括输液器、针管。”赤峰市巴林左旗平泉地村民张友说,卫生室条件变得这么好,在旗里看病的不少老乡都愿意带药或者带处方回来打针、输液。

这些细微的变化,给基层医改带来了生机。在内蒙古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尹赤林看来,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保障村医的收入及养老,使得“三级网底”得以加固,一些慢性期、恢复期患者有了向下转诊的渠道,为接下来的分级诊疗打下了基础。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龙口镇公盖梁村村医吕双飞认为“今非昔比”。“我们正成为基层百姓更需要的专业医生,这也是分级诊疗的关键因素。”

内蒙古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疾控、妇幼等专业机构正在对村医进行不同形式的专业知识培训,并向各区拨付村医培训专项资金,规范了村医的服务行为。此外,通过医联体、对口帮扶等平台,专家下沉到村卫生室进行诊疗,提高村医服务能力,提升农区牧区医疗水平,提高村医医疗。(记者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