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非遗】“蹦蹦”蹦上大舞台
原标题:【影像非遗】“蹦蹦”蹦上大舞台
商都县二人台传习所的演员在乌兰察布春晚中表演东路二人台。
冯来锁指导学员们练习二人台传统小戏《姑嫂挑菜》。
冯来锁的弟子们——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术学校学生在舞台上。
历年来的获奖证书见证了冯来锁的艺术人生。
冯来锁在研究东路二人台新剧目。
东路二人台是一种较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形成和流传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集宁、兴和、商都和锡林郭勒盟等地区。东路二人台早期被人们称为“玩艺儿”或“蹦蹦”,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一般打地摊演出,每逢过年过节、庙会赶集之时丑旦角挥舞着彩扇、手绢和霸王鞭,两三个演员或站或坐边歌边舞,众人席地而坐围观欣赏。
初见冯来锁,他正在群艺馆排练大厅给两位学员指导二人台传统小戏《姑嫂挑菜》,虽然没有乐曲伴奏,没有戏服衬托,但一招一式都能让人感受到二人台的韵味。
冯来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人台的代表性传承人,他擅长扮演三花脸,俗称丑角。2008年成为传承人时他才42岁,是内蒙古当年同时上榜的10位艺术家中最年轻的传承人。现在他是乌兰察布市二人台艺术团团长,秉承东路二人台的演剧风格。
在他的徒弟们看来,师傅戏曲功底扎实,善于诙谐幽默的表演。
东路二人台是一种较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形成和流传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集宁、兴和、商都和锡林郭勒盟等地区。东路二人台早期被人们称为“玩艺儿”或“蹦蹦”,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一般打地摊演出,每逢过年过节、庙会赶集之时丑旦角挥舞着彩扇、手绢和霸王鞭,两三个演员或站或坐边歌边舞,众人席地而坐围观欣赏。相对于西部区二人台,在表演风格上有自己的套路。
“我从小就对二人台有一种莫名的喜欢,村里来了戏班子,人家唱到哪我就跟到哪。”冯来锁回忆说。也正因为如此,他11岁时就已经能把演员的一招一式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初中毕业后,他瞒着家人考入了内蒙古艺校乌盟戏曲班。
自从1984年毕业,冯来锁一直坚守在乌兰察布市二人台艺术团(过去叫二人台实验剧团)。这一行清苦又辛苦,多年来,他的同学绝大部分都改行了,只有冯来锁还一直“活”在舞台上。
冯来锁喜欢二人台,只要能站在舞台上为大家表演,他就骨头里都有使不完的劲儿。这辈子他痴迷二人台,看着二人台兴起,又看着二人台衰落。作为一名传承人,他想做得太多。
2009年,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术学校成立了二人台艺术专修班,冯来锁一面忙自己的工作,一面回到母校担任二人台传承班老师。迄今为止,冯来锁在乌兰察布市的二人台舞台上已经成为一面旗帜,他已带出了6个班的近200多名学生。他的学生有的选择成为艺术团的专业二人台演员,有的返回艺校当了老师,和冯来锁一同培养专业二人台接班人。
演出是最好的传承。为了让二人台距离老百姓更近,冯来锁每年带着他的团队,下乡演出100多场,即使那种只有十几户人家的村庄也会去演。虽然二人台再也回不到那种“正月出发巡演,到腊月才回来”的时光,但是冯来锁依然要用自己的努力,来焕发二人台的勃勃生机。在乌兰察布市的猴年春晚上,冯来锁演了一个小戏和一个小品,人们已经习惯在春晚上期待这个扮丑角的冯来锁。
对于把东路二人台更好的传承下去,是冯来锁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现在能将二人台绝活儿全部掌握的演员年龄最小的也近60岁,后继乏人是当务之急。现在选择学这门艺术的人变少了,即使学会了,演传统戏养家糊口也太难。
冯来锁首先成立了个二人台艺术研究中心,专门负责挖掘和整理传统剧目以及创作现代戏。“二人台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有义务把它保护传承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就是对二人台最好的保护和传承。”冯来锁说。(记者 达古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