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风光】成龙记
原标题:【北国风光】成龙记
□冯磊
大凡人有子息,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故,国内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沉甸甸的使命。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家长们都鼓励孩子学习种种才艺。但凡上天入地的各种神奇本事,无不令他们趋之若鹜。孩子欣欣然去了,则百般呵护;如有抗拒,则瞬间成了家庭的敌人。做娃的固然罪大恶极,当爹娘的也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自以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了。
父母们一旦发现孩子有点小天分,则马上欣喜若狂,手舞之、足蹈之均不足以表达内心的喜悦。
他们坚定地认为,孩子手里的那份成绩单就是未来世界的全部希望之所在。至于孩子的未来,即使毕加索、米开朗琪罗、肖邦做不成,家里出个石涛、郑板桥、关山月什么的总可以吧?倘如此,虽不能百分百满意,也是可以马马虎虎过关的!
富人教育孩子,是真正的一掷千金。至于穷人,则心态更加急切。因为谋生不易,大人就将自己的梦想统统强加给孩子。他们那炯炯有神的眼光,上天入地,“一直投射到有史以前”(臧克家赞闻一多语)。
于是乎,《好爹娘胜过XXX》《你的孩子能上XX》瞬间畅销。这些民间写手的文字被成堆地买回家去,成为教育领域的“圣经”。
“老娘用鸡毛掸子撵也要把他(她)撵到XX学校里去”!有做母亲的咬牙切齿道。
在孩子们面前,他们就是虎妈、虎爹。在老师和名校面前,他们甘愿走各种关系、钻政策的空子,不惜挥金如土。
这样做究竟意义何在?面对质疑,有家长搬来了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胡适写道,在普通人家的孩子尚不能人人识字的年代,他母亲冯顺弟每年花费几十块大洋延请名师,终于成就一代学人。问题是,胡适家道不仅小康,且产业甚多。其父胡传在外做官,曾跑到台湾岛上做过知府,哪里是普通人可以比拟的。
但是,这样的道理无人愿意倾听。面对头顶上那金光闪闪的梦想,他们不想听也没有时间听。像这样只顾填鸭、漠视孩子意愿的父母似乎比比皆是。但成名成家的人物,古往今来也就那么几个。素质、理性、科学、长远……这些词语,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是不会有多少人在意的。 教育孩子,大家都有自己的手段。对的,是手段。
《内蒙古日报》2016年6月3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