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重在潜移默化
原标题:家庭教育:重在潜移默化
一提到“教育”,谁都觉得是件大事。但,人们往往把教育看得很程式化,以为就是让孩子过好的日子、上好的学校、有好的学历、做好的工作。父母们总是不停地告诫孩子:上好学、考好试,然后,进重点、去留学等等。父母们往往误解了家庭教育的根本,也常常误读了家庭教育的细节。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说教与训诫,而是一种时时事事的熏陶、一种岁岁月月的影响。这种教育,渗透在每一件家事里,贯穿在每一个日子中。日久天长,就会对孩子性格的养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就从最细微处说起吧。比如,如今的家庭都会对居室进行装修,在多数家庭中,孩子的卧室,除供孩子睡觉、休息,一般也是他们看书、写作业的地方。除上学与户外活动外,这间卧室将是他童年、少年时代的主要活动场所。小小卧室将成为他迈向社会的出发地,夸张点儿说,也是他一生的起点。因此,孩子居室装潢的点点滴滴,并不是一般的装修所能概括的,它渗透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对未来的希望,是父母向孩子诉说内心的无声的、形象的语言。
我认识一对同在大学教书的年轻夫妻,他们在孩子居室墙上挂上其所崇拜的科学家照片;床对面是一壁顶天立地的书橱,分类摆放着科学家传记、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等各类书籍;紧挨窗边的一个角柜里,陈放着孩子用压岁钱或零花钱买的望远镜、显微镜、微型机器人、魔方玩具等。可以看出,这对父母是在刻意地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而美妙的家庭文化氛围。巧妙的是,父母居室和客厅的装潢也与孩子居室相对应,书橱里放着他们各自的专业书籍、工具书、文学名著等;客厅墙上的书法、国画等也都素朴简洁,散发出一种蓬勃的气息。这样的感染,逐渐地就会化成孩子内心的一种向上的自觉。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在城市、在知识分子家庭。其实不然。我熟知的一位原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一位教授,出生在偏远农村的农民家庭。那里土地贫瘠,父母不识字,家境穷困,但兄弟姐妹5人都上了大学。原因就在于,父母深感没有文化之苦,克勤克俭,尽全部力量供孩子上学。在这个家里,地上的农具虽古老也擦得铮亮,炕上被褥虽破旧也洗得干净;墙上粘着在草纸上练写的毛笔大仿,炕几上放着老大用完老二、老三接着用的旧课本及想方设法借来的几本书,也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刻苦进取、奋发图强的文化氛围。
显然,无论城市或乡村、富裕或贫穷,一个家庭里的任何琐碎事,都在显示着这个家庭的精神向往和价值追求。家教,是一种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行动。(张锦贻)
《内蒙古日报》2016年6月16日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