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捅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天花板
原标题:内蒙古:捅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天花板
对于已经年近五旬、任中学历史教师的张铮(化名)来说,早晨五点多起床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也难怪,现在的他,不仅带着两个高三重点班、一个其他年级普通班的历史课,而且还是其中一个重点班的班主任。重任在肩的他,不得不早早地从家赶到学校,与学生们一起上早自习。如今,这个在讲台上站了20多年的老师已经两鬓斑白。
自从几年前,评上高级职称后,张铮说自己很少再关注职称改革方面的消息了。这并不是没有进取心,而是对于大多数中学教师来说,高级职称已是自己职业生涯的顶点了,能评上正高职称者少之又少。“名额太少,竞争太激烈,倒不如把精力用在教学上。很多指标并未有严格统一的标准,最后造成的结果是‘硬件不硬,软件不软’。”张铮说。
而张铮所遇到的情形则被许多中小学教师形象地称之为“天花板”效应。
如何理解?
一个时期以来,随着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不断改革完善,对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一提到职称评定,很多在基层一线从教的中小学教师却总是感到“闹心”:一方面,职称最高只能评到“副高”,职业发展空间被严重压缩;另一方面,高级职称往往被城市学校、重点学校垄断,众多乡村中小学和普通中小学教师只能“望高职而兴叹”。
值得欣慰的是,就在本月初,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内蒙古自治区将在全区范围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同时为做好此次改革工作,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教育厅制定了《自治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教师们关心的职称评定也将有新的变化。其中,中小学教师可以参评与大学教授级别一样的高级职称,这也意味着捅破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天花板”。
困惑
张铮回忆起自己几年前参评高级职称时,印象最深刻的三个硬件指标,分别是评上中级职称满5年、有相关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年度考评中为优秀。他认为将学术论文作为重要参评指标是可取的,但过于苛求则可能会出现本末倒置的问题。他认为,“中学一线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教学,而不是研究。评职称也好,评其他奖项也罢,目的都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太过于看重论文,势必让一些教师即便课讲得很好,深受学生喜欢,但依然与评定职称无缘,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逼着一些教师找人代笔,再花钱请人发表,严重浪费了资源和精力。”
若说中学教师职称晋升最难迈的槛是高级职称,那么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这道槛就更高了。今年,是呼和浩特市一所非重点小学李老师任教的第25个年头。自十多年前评上中级职称后,他便再也没有申请过更高一级的职称,“根本就没考虑,小学教师的职称到这一步就差不多到头了。”李老师说。
“对于默默奉献在三尺讲台上的教师而言,职称不仅仅关乎着自己的级别和待遇,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能力和师德的一种肯定。”已经退休的高级教师刘致华直言,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教师职称的评定往往会遭遇“天花板”效应。“小学教师大多只能评到中级职称,中学教师大多只能评到高级职称。一些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因为不善于做科研、写论文,很难获得应有的职称和待遇……”刘致华说。
今年44岁的周老师是呼市某中学的英语教师,连年担任毕业班班主任。2009年,她就开始参评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结果是一年又一年的失望。据了解,由于“僧多粥少”,有关方面在实际评选中,把许多原本不是参评中学高级职称的资格条件,当作优先上报和评定的关键依据。
周老师说,“名额实在太少,学校里有时是一个或者两个,有时甚至没有。因为我们学校高级职称的名额已经满了,岗位也已经满了,所以中青年教师就轮不到了。”
那么,中小学教师评职称到底“难”在哪儿呢?
“我是不打算评高级职称了,前边一群人排队等着呢!”80后教师小张“乐天知命”,“没有名额,论资排辈,干得再好,晋级还是没有希望!像我这个年龄的,能评上中级职称已经很幸运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因为名额少,一些学校采取职称评定的评、定分开政策,虽然有一些教师条件符合了,但是还要等名额,这也让一些教师感到焦虑。
“如今的教师早不是从前那种安安稳稳、悠闲自得的教书先生了。”小张坦言,一线青年教师身上都压着很重的教学任务,少有时间开展教学以外的研究工作,可绝大多数的考核都以科研为主,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期刊等级、申请的课题数量和大小等等都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王丽云是呼市某小学的语文教师,几年前评上了中级职称,也让自己着实高兴了一阵子,自己的辛苦工作终于被认定了,这让担任了多年班主任的她十分欣慰。然而评是评上了,却碍于种种原因,有好几年都只是空有头衔,工资一直挂不上钩。不光是小学教师,一位中学教师也有类似的经历。李老师是一名50多岁的老教师,从教多年的她,在几年前的教师职称评定中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然而由于缺少指标,迟迟没能与工资挂钩。
“不评不甘心,参评特累心,落评更灰心。”采访中许多受访的中小学教师都向记者坦言,现行职称制度中存在着评聘不同步、晋级考核方式不科学等问题,希望通过这次改革,能够解决这些不合理的问题,促进中小学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同时,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城市学校的教师有名额少的烦恼,而对一些乡村的优秀中小学教师来说,存在着更现实的困难,一些乡村的中小学教师,往往到退休也没有机会晋级职称,这也严重影响了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这样的职称评定,限制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也引发了许多不公平、不公正问题,严重影响着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刘致华认为,这样有可能会造成以下后果,一是中小学教师资源流失,一些人因为“无前途”而不选择中小学教师职业,有些教师也因发展“受限”而投身其他行业。二是优质教育资源向待遇好、职称好评的学校聚拢,加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