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热土》:艺术的真谛在于人民
原标题:【文艺评论】《热土》:艺术的真谛在于人民
一部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艺术生命之“根”深扎于人民的话剧作品,如何彰显文艺创作“有筋骨”“有温度”?以新中国革命文艺最早的人才培养基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为历史背景的话剧《热土》为我们作了解答:
植根“热土”,是文艺创作之根;服务人民,是文艺创作之魂;善于学习、拜人民为师,是文艺创新不可或缺的智慧源泉。
5月23日,在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74周年之际,赤峰市话剧团、赤峰市民族歌舞剧院出品的大型话剧《热土》,亮相国家话剧院大剧场,受到观众和业界的肯定。
《热土》是“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的参演作品,取材于抗战时期鲁迅艺术学院在赤峰办学的真实历史,讲述了以安波为代表的“烽火草原鲁艺人”在战争环境和艰苦条件下,扎根人民、深入人民,用优秀的文艺作品教育引导群众、鼓舞抗日精神的感人故事。
本期《文艺评论》与您一起品读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艺术指导、著名剧作家李保群,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龙吟,该话剧导演宋国锋等,对这部剧作的评论和分析。
【评论】于常情中写至理于平实中发真声
全国第二届原创话剧邀请展上,各地的剧目纷纷登台亮相,不料,斜刺里杀出一匹黑马——赤峰市民族歌舞剧院排演的话剧《热土》。
惊喜与敬意
看戏多年,不曾听说过赤峰有话剧,更没看过赤峰话剧。赤峰地处内蒙古,非省会城市,非戏剧重镇,在我的话剧记忆里,那里近乎“荒漠地带”。他们有话剧演员吗?有话剧传统吗?他们能排出一部什么样的话剧?一定是业余得不能再业余了。走进剧场前,类似的念头纷至沓来。
大幕拉开,两个小时下来,竟收获了一份惊喜。这部戏写了人民艺术家安波的一段经历,围绕他塑造了一群当年的鲁艺人和一些与鲁艺有关的内蒙古平民百姓形象,表现了安波这位红色作曲家的个性和情怀,传递了一个强有力的声音:“艺术需要人民,人民需要艺术”。全剧有民族风情,有地域特色,有生活气息,有人物,有真情,有故事,有细节;说人话,说实话,质朴平实,不玩花活,扎扎实实地写,扎扎实实地演……演出结束后,一些同行说:这是一台有基础有品质有鲜明艺术追求的好戏,虽然是歌舞团演的话剧,可是有几个主演很专业,很有光彩,整台戏的水准出乎意料之外,竟然不像市级团的水准,远高出大家看戏前的预期。很多普通观众则说这戏挺好,看着不疲惫,不昏昏欲睡,更不反感,还很亲切很温暖。
我也有同感,看罢平添了一份惊喜与敬意。但我更想知道,让我有这样一份惊喜的原因是什么?赤峰怎么能演出这样一台戏?
赤峰现象
这台戏的导演是宋国锋,他是中国梅花大奖的获得者,话剧界唯一一位“三度梅”得主,也是一位老戏骨,辽宁人艺的前院长,主演过话剧《报春花》《高山下的花环》《李尔王》《父亲》《矸子山的男人女人》《黑石岭的日子》等许多戏,还成功执导过《祖传秘方》《郭明义》等,我与他合作多年,很了解他,可让我没想到的是,他退休以后竟然去了赤峰,成了赤峰戏剧的“拓荒者”。近些年,他不顾身体多病,摒去各种世俗的干扰和诱惑,把一生的艺术经验和文化积累献给了赤峰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他一口气排了五六台戏,让整个赤峰地区的戏剧陡然活跃起来,被业界称为“赤峰现象”。而这几部戏中有一台便是《热土》。看《热土》,你会强烈地感到,导演整合了赤峰的戏剧资源和文化资源,耗费了大量心血。剧中安波的饰演者齐昕昕是辽宁人艺中青年演员中的后起之秀,此次,他的表演进步相当大,俨然有了几分大演员的风范。剧中其他演员尽数来自赤峰各地,均缺少话剧表演的经验,但是在宋国锋的指导下一点点磨出来了,一点点演出来了,很多小角色都有闪光的表演,老影匠、冯玉兰、两位鲁艺教员、张文武、小通讯员、村长……都演出了人物的性格,演出了泥土的味道。这台戏的舞台也是用了心的,转台的使用,灯光的变化,场景的构建,少数民族歌舞元素的加入,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使得全剧有了几分现代戏剧气息——这背后凝聚了多少心血!
现下的戏剧界浮躁者多,迷狂者众,像宋国锋这样沉下心来,沉到最基层去,不管功与名,埋头“拓荒”的戏剧人实在太少了——因为他,我们在燥热的5月多了一份别样的戏剧观赏体验。
从人民中汲取营养
《热土》的题材并不新颖,更不时尚,在今天的戏剧格局中还多少有些“另类”,曾几何时,现代人已经不大关注、不大欢迎革命题材,不再关注当年的那些为信仰、为信念奋斗的历史人物。鲁艺已经被人淡忘,鲁艺人只有在某些特定时间、在某些专题片里才可以看到。而《热土》的创作团队却倾心于这片热土、这段历史、这些人,这部戏里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选取的多是寻常人的寻常往事,但编导却从中提炼出了大主题,这出戏让我们看到了老一代艺术家是怎么生活的,怎么走过那段岁月的——安波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革命文艺和民族民间艺术,坚信文艺和人民,与土地是无法分离的。在他的影响下,一批进入鲁艺的学者,进步文艺青年也秉持着朴实无华的人生信念和艺术信念,快乐而充实地成长其中。而剧中的人民群众则以他们土地般的情感接受了安波这样的人民艺术家,接受了《兄妹开荒》《白毛女》这样人民性很强的作品,也使安波获得了大量内蒙古民歌素材,创作出了《牧歌》《骑兵之歌》……在剧中,普通百姓和艺术家之间完全是水与鱼的关系,是土地和树木的关系,从而形象地显现了艺术与人民的关系,于“常情”中显现了一个“至理”:艺术离不开人民,亲近人民,艺术便会丰润,便会有生命力,远离了大众生活,远离了人民,艺术便会萎顿,便会枯竭。
这出戏于常情中写至理,于平实中发真声,它向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人发问——今天的艺术该如何发展?今天的艺术家该如何选择?我们的艺术是否已经忘了我们的人民?
在当下戏剧人越来越沉浸于“戏剧只是小众艺术”,艺术与人民越来越疏离的特定时代背景下,这样的声音尤其显得可贵。
我们这个时代不需要呼唤为百姓大众创作吗?不需要让艺术亲近大众、走向大众吗?当我们把自己划归“小众”时,是否把戏剧艺术自行与更多的受众隔离了?戏剧真的是小众艺术吗?它不是属于整个民族和广大公众的吗?还有,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不再需要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吗?不再需要像安波那样亲近土地亲近生活,从中汲取营养,滋养我们的艺术吗? 《热土》刚刚问世,还有些粗糙,有些地方还有些简单化,艺术上还有再修改再打磨再提升的空间:安波的内心和性格还不够丰富,置身的情境还不够尖锐;剧中还有一些政治说教,而且比较直白;一些次要人物也还可以再丰富、开掘,这个构架里还可以出现更感人的戏;演员的表演,舞美等也需要进一步精雕细刻……但是,我们面对的是赤峰市民族歌舞剧院——一个来自基层的小剧院,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已经给了我们一份意外的惊喜,他们很弱小,但是他们发出了声音。这声音让人们走出剧场仍在回味和思虑。(李保群)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