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软件到底灵不灵?

魅力霍林河 2016-06-30 10:15:00

原标题:高考志愿填报软件到底灵不灵?

专家:可参考勿盲信

“填报志愿很关键,不仅要看填报指南,也得多了解院校和专业情况,现在我手机上已经下载了3个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APP,不管能不能起到作用,多搜集些报考信息总是好的。”这几天,查到高考成绩的王宇坤一家人不停地向老师及周围朋友咨询志愿填报的问题,在很多人的推荐下,王宇坤的手机上下载了APP填报志愿工具。他说:“高考志愿填报技巧、选大学、选专业等等系列栏目,都被列入了手机APP中,报考信息应有尽有。不过,由于类似APP网上太多了,我只下载了一些朋友们推荐的软件。”

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高考成绩放榜,高考志愿如何填?怎么才能避免志愿撞车?怎样才有希望被录取到理想的学校?……考生和家长都不同程度感到纠结和迷茫。正因此,线上线下志愿咨询服务遍地开花。

种类繁多

按照王宇坤所述,记者在手机APP商店搜索“高考志愿填报”,即出现“高考志愿君”“高考帮”“高考志愿数据卡”等几十种软件。

记者随机下载点击率比较高的一个软件。进入页面后记者发现需要充值才能进行测评,便宜的有“适合就读专业测评”38元,贵的有“根据分数选学校”218元,“志愿填报方案评估”988元。随后,记者又打开淘宝输入“高考志愿数据卡”,出来很多信息,大多是售卖高考志愿智能卡,200元——400元不等,这种智能卡能够给考生提供往年各个学校的录取分数,考生通过往年的录取分数预估今年能否上到心仪的大学。

采访中记者发现,众多的志愿填报APP都打着免费的旗号,但考生若想要获得更多的帮助,诸如一对一专家指导、院校和专业具体情况等就需付费。

不能盲信

“这些也算是后高考经济了,考生要想获得比较实用的信息,肯定需要付费。”王宇坤的父亲则对于此类APP软件收费的问题表示理解,他认为,这些号称“高考神器”的APP软件,需要一定的人力来开发与维护,且软件内所提供的各种智能评测,多数基于大数据库而发掘出的一些规律,尤其是软件内开设的专家一对一指导服务,都存在一定的费用支出,所以付费享受服务可以理解。

“有了APP里的指导,填报志愿还得翻书。”市民王先生的女儿刚参加完高考,就开始在手机上的几个APP里估分选院校,但不同的APP做出的院校推荐也不尽相同,有的推荐的保底院校数达上百所,有的推荐的保底院校数仅个位数。不过,软件内提供的意向院校的相关介绍还是比较完整的,但这些信息的获取,不一定非要依赖这些APP,因为很多高校都开通有官方微信、微博,以及相应的招生咨询官网和咨询电话。

“这种软件主要汇集了多方面的数据来帮助考生和家长挑选学校,这是有利的一面,不过,一些软件开发商提供的所谓专业咨询吸引了不少考生和家长购买,但家长和考生往往对志愿填报了解有限,导致盲报。”呼市第十八中学教师王臻则表示,这些公式化的数据,本身针对性不强,所以我们不能用公式化的内容来套用个性化的要求,填报志愿还是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填报。

采访中也有不少考生及家长向记者表示,此类APP软件对于考生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在线专家的指导比较实用,而更多的考生家长则表示,根据学校老师指导与报考指南填报志愿较为可靠,毕竟这些APP软件是利用大数据库发掘出的一般规律,如果信息不准确,推荐出现失误,反而会误导考生。

谨慎选择

“这类填报志愿软件的数据基本采集于教育部官方网站和各高校的网站。”我市一家教育咨询公司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一些填报志愿软件的确做得很不错,往年的录取信息比较全面,高校的资料也很丰富,在填报志愿时可以作为参考,但是各个高校每年的情况都不一样,高考志愿填报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并不能简单通过软件得出结论,填报志愿还是需要根据个人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谨慎选择。

自治区高级教师刘致华则认为,高考志愿填报是考生和家长的志愿体现,要经过仔细筛选、合理定位,并依照对未来的规划来填报,所以,高考志愿要想填得好报得巧,就要跟着招生章程走,“当然掌握一定的报考技巧也很重要,可以适当参考这些网上推荐的内容。”

“其实,每年高考分数公布后,学校都会组织志愿填报指导会,由老师为学生进行‘一对一’服务,各大高校也会到我区就录取原则和方法作说明,这显然比付费机构来得权威、周全。最关键的是,考生亲自梳理报考院校历年分数,实际上是在逐渐熟悉未来所就读的学校。再权威的咨询机构,也只能代劳数据加工方面的工作,并不能代替考生完成心理上的准备工作。”刘致华说。(本报记者刘军)

采访后记

每年高考过后,填报志愿培训班、相关志愿填报软件等都会大行其道,因其为考生提供了高考信息大数据,很受欢迎,不过,其通常只是对往年各高校的综合信息、录取分数等进行简单分析对比,在出售价格或者培训费上却往往是“天价”。填报志愿,归根结底是考生的个人志向问题。想上什么样的大学、读什么专业,要结合高考成绩来分析与对比,但考生的志愿、爱好、人生规划等,才是更要考虑的问题,这是软件、培训班等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对于家长而言,应多关注考生的志向与理想,少一些对“报考神器”“天价培训班”的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