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传统婚礼
原标题:科尔沁传统婚礼
2010年,“科尔沁婚礼”在上海世博园温馨上演。(资料图片)
结婚是人生之重
花到季节,就该盛开了;人到年龄,就该成婚了。
对蒙古人而言,结婚才是人生之重。当儿子“脚能够着马镫,手能搭上鞍鞒”,做父母的就要开始操心了。有心急的父母,早给孩子定了“指腹婚”或“娃娃亲”,那就省事了。但万一,一方残疾了或重病了怎么办?那也得认!蒙古人讲究“说出去的话,射出去的箭”,他们经常会告诫后代:“烈火中看出金子的质量,诺言上看出朋友的品质。”这种教育根深蒂固。不论如何,决不改悔。
要是还没订婚,那就要赶紧物色了。蒙古人以名声为重。所以,先要考察女方父母的名声。接着还要继续刨根:其祖上的历史,生活状况,邻里中的威信,家族中的地位,姑娘的品行和相貌……都要一一了解到。一切满意了,这才派媒人去提亲。蒙古人注重家庭的圆满,认为这是有福气的表现,所以通常要找儿女齐全的做媒人。
姑娘家自然也要刨根。即便非常满意了,也要让媒人多跑几趟,怕的是别人说“上杆子嫁姑娘”。这也是古风,成吉思汗的岳父德薛禅就是这么做的,后来形成了一句谚语:“多求则贵,少求则贱。”媒人心知肚明,仍要表现出迫不及待,再三恳求,还要充分展示才华,给男方家脸上增光。所以,媒人去提亲,除了带礼物外,往往还要送上祝赞。
科尔沁提亲祝赞中,有这么几句很是意味深长:有缘投生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了人;驯服倔强的烈马,备鞍套绳能骑乘;能为圣主服兵役,身负重担不回头……
这是在说:即便你俩成婚,恩爱难舍难分,但若民族需要,上马就要出征,这是男儿的责任,身为待嫁女,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如果有那么一天,可不能扯后腿呀……
如此一来二往,姑娘家总算点头了。接下来,就该喝“应口酒”和“订婚酒”了。
敬畏天地礼数周到
科尔沁传统婚礼大致分24个步骤,是一部融合多种表现形式、充满诗意和浪漫气息以及教育意义的连续剧。至于每个步骤的细节,我在这里就不具体描述了,这篇文章主要挖掘其教育内涵。
蒙古族婚礼整个过程都贯穿着周到的礼数。礼数教育是每个蒙古人孩提就开始的必修课,婚前的必温课,一辈子的常修课。
请长辈参加婚礼,不能空手去,要再三恳求,还要敬献哈达。也有长辈亲属,可能住得远,又或是不太来往,那也一定要去请,否则就是失礼。喝订婚酒,宾客也要带礼物,不能甩着手来。
按就桌的顺序,准新郎在知事人的带领下,要向女方亲朋一一敬酒。蒙古人崇拜天地,称天为额其格腾格里,意为苍天之父;称地为额赫嘎扎尔,意为大地母亲。同时,对祖先的崇拜也十分强烈,已经把祭祖融入日常生活中。所以你就看吧,每个被敬到的客人,端杯开饮前,都要用无名指沾酒弹三下,然后才一饮而尽,那是在敬天敬地敬祖先。
敬畏天地和祖先,这是蒙古人刻骨的教育。
蒙古人的传统习俗,晚辈敬酒、敬哈达、行大礼之时,长辈要赐予祝福。蒙古人的祝福往往以箴言警句开头或穿插,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例如“增殖的牲畜,毛色一致;兴旺的人家,语言一致”啦,“理想的树苗,要靠汗水浇灌成材;壮丽的蓝图,要靠辛勤劳动实现”啦,“酣睡别忘槽头的马,无事记住身上的刀”啦,“尊敬德高的人、敬爱年老的人,抬举思慧的人,躲开阴险的人”啦……
蒙古人听着祝福长大,说着祝福渐老。好胜的民族性格使然,为了自己送出的祝福新颖别致、意蕴深长,受到大家的赞赏,他们终其一生都在构思和推敲。所以,蒙古族老人都很有才,你看他或许没文化,但出口成章,都是诗的语言。
婚礼这样的盛事,更要送出吉祥的祝福了,大家争着抢着要说,比着赛着要出彩,一对新人的精神收获,足以照亮两人的幸福未来。
还有祝颂人的祝赞,是推动每个环节的高潮,其意味深长的抒情,饱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对天地的崇拜,对祖先的推崇,对信仰的坚贞,对历史的仰视……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把所有人的心紧紧拴在了一起。
送聘礼的讲究
紧接着是送聘礼,有些地方也叫送饈斯(整羊)礼。
这里有个“门难进”的有趣仪式。女方祝颂人堵在门口,不让男方宾客进门,非要与男方祝颂人来一场祝颂较量。双方有问有答,要进行很长时间,其祝颂内容之丰富,足可写本厚书。最后,女方祝颂人才说:“是啊,亲家,今天你们履行圣主成吉思汗定的婚娶的规矩,我们也认识了,有缘的亲家,请往洁白的穹庐下榻。”这才放男方客人进来。
成吉思汗在蒙古人的心目中,集祖先、圣主、战神、英雄、智者、教育家、民族之魂为一体,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直至今日,仍被蒙古人时刻敬在嘴边。像婚礼这样的大场合,更是会被反复赞颂。
库伦旗婚礼中,呈上聘礼时,有这么一段交代:“源自成吉思汗的,凝聚着至爱的,白色哈达珍宝,第一项礼物九件;圣主成吉思汗定的,褐头褐脖绵羊的饈斯,褐色坛子里的白酒,第二项礼物九件;成吉思汗定的,黑头黑脖绵羊的饈斯,黑色坛子里的白酒,第三项礼物九件……”总共九项礼物,每项都是九件。
蒙古人以“九”为神圣、众多、富足的数字,据说这也和成吉思汗有关。圣主出生后,曾用九泉之水沐浴,九岁独立生活,二十七岁称汗。有一次征战失利,他向天祈祷,空中传来巨大轰鸣声,有一镞巨矛降落树枝上,他下令用九十九匹公马的鬃毛作成它的缨,用九十九只绵羊来祭祀,并将这巨矛作为自己的军徽苏鲁锭。正是由于圣主对九的喜爱,形成蒙古族人对九的崇尚。成吉思汗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能被一个民族世世代代奉为教育的楷模。接下来的《呈荷包颂》《赐箭颂》,也都要赞颂到成吉思汗。
科尔沁婚俗的仪式
终于可以接新媳妇了。科尔沁婚俗,从新郎披挂弓箭、骑乘骏马出发,到把花团锦簇的新娘接上迎亲的车,要逐一完成“新郎起程”“问撒带”“新郎拜岳父家火神”“女婿认亲”“连盅宴”“沙恩图宴”“给新郎更衣”“回报姑娘家的恩情”这几大仪式。
新郎启程之前,男方要大摆筵席,招待陪新郎迎亲的一行人。酒席上,新郎的父母要向大家一一敬酒、盛饭,道一声辛苦。之后,还要向四面八方的各种神撒奠。新郎要给火神磕头,一路上,向长生的天、永恒的地,经过的敖包山、河流湖泊,坟茔和一切岔路口以及路旁的村庄、寺庙撒奠,请求保佑。
现在看来,自然是迷信。但也有其不容忽视的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正因为对万物的敬畏,加上向往美好的人类共性,蒙古人总爱把人类生活与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联系在一起,抒情地表达。除此之外,科尔沁婚礼仪式中还有《宝刀赞》《蟒袍赞》《白驼赞》《牛犊赞》《热饭礼赞》《垫枕厚褥礼赞》……生活中的每件东西都有其不凡的来历,都有其美丽之处,都是人类生活的倚仗,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贝,都要百般珍惜。
蒙古人常说这么一句话:父母是儿女心中的佛。
罗桑丹毕坚赞活佛在《游戏箴言》中写道:父母的恩德,像浩瀚的太空,高耸无极,宽广无边。又在《道德箴言》中写道:千种照料,万种宠爱,父母的恩德,难报万一。并谆谆教导道:对待父母,应恪尽职守,真心尊重,竭力奉养。
其实,成吉思汗早就说过:人假如有点孝顺之心,天必知晓。由此可见,百善孝为先,也是蒙古人的道德观念。
所以,蒙古人的婚礼中,几乎每位长者的赠言中,都要强调孝敬父母。例如“金银可以获得、父母不能再得”“别看是鬓发蓬乱,也还是慈爱的母亲,别看是草檐茅舍,也还是可爱的家庭”“对喂乳汁的母亲,要敬爱;对教字母的老师,要尊重”……
而在婚礼仪式中,关于孝敬父母的教育,更是以最直接的方式表现。比如“回报姑娘家的恩情”,就是对女婿的孝亲教育。你娶走人家十月怀胎,辛苦养大的女儿,有什么理由不孝敬人家父母?要替姑娘报答父母生养的大恩。当然了,礼物什么的只是形式,关键是要女婿永远记住,你娶走人家姑娘,就有孝敬其父母的义务。
至于对新娘的教育,有一堂专门的家庭大课。由准新娘的奶奶、母亲、婶婶、舅妈以及姑姑等长辈女性充当老师,对其进行多方面教育。教育内容实在太多太细了,就不一一列举了。
如此,该“送姑娘”了。
接下来的步骤依次是“转撒袋”“请压辕亲家下车”“迎亲宴”“大迎亲宴”“大坐热宴赞”“亲家夜宿”“结婚中心宴”“请名宴”“新郎新娘拜天地”“新娘认亲”“饯行送亲车”。
从“送姑娘”这个步骤开始,新郎和新娘就要成双成对了。与此同时,仍要被反复赞颂的成吉思汗也不再孤单了,有智慧而贤惠的孛儿帖夫人来伴随了。随着孛儿帖这个高贵的名字被一遍遍念及,蒙古人都熟知的历史会在后人脑海里一次次放映:这个集所有女性美德为一身的女人,于丈夫最困难之时远道嫁过来,始终不离不弃,忠贞不渝,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相夫教子,被臣民们称颂为“有日月一样的光明,大海一样的心胸”。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
从订婚到结婚,姑娘这一路上,既有全方位的家庭大课,又有不间断的小课穿插,眼前还屹立着一尊高大的形象,不时闪烁耀眼的光芒,可谓是全方位的立体轰炸,教育到家了。
即便这样,还是嫌不够,在“新娘认亲”时,婆家还要以祝颂的形式再敲打一下新娘。
成吉思汗有句著名的话:有力者是一世的英雄,有智者是万世的英雄。做一个有力量、有智慧的英雄,是蒙古人对子孙后代的普遍期望。而这必然要靠教育来达到,即所谓“生后幼畜、教后成人”。
科尔沁传统婚礼也反映了这方面的教育。
除了对新郎力与智的考验,还有双方祝颂人之间的才智大比拼。这是智者的对决,智慧的展示,也是最智慧的教育。
这就是蒙古人的婚礼教育。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如今的科尔沁民族婚礼,缺失了隽永的教育力量,无异于买椟还珠,民族精神就是那颗宝贵的珠子,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更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而民族精神必然要靠持久不懈的教育来锻造。
熄灭了教育的火炉,如何冶炼民族精神的利剑?没有这把利剑为支撑,哪来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所以,挖掘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更要挖掘其深层的精神实质,重拾传统民族文化中的教育力量,让民族精神的光芒照亮民族的未来!文/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