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4年苦读一本书
原标题:师生4年苦读一本书
“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在内蒙古大学南校区艺术楼的一间小会议室里,党永乐同学正在读周易第62卦“小过”的卦辞,另外7名同学手捧《周易注疏》一边听,一边认真思考卦辞的意思。
每周二晚上7点到9点,哲学学院的几位师生都如约来这里小聚——这是他们的周易读书会。周易读书会是内蒙古大学“爱智之旅”哲学经典读书会中的一个,创办时间不是最早的,但持续时间最长,已有4年之久。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当人们已经习惯了快速浏览信息的“浅阅读”时,这些人却选择静下心来,“啃”一本古书。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文化苦旅中,有的同学已经毕业,有的同学刚加入没几天,上课的老师也在接力。2012年秋,哲学学院景剑锋老师带领几名爱好《周易》的同学拉开了读书会的帷幕,他们选择的教材是王弼的《周易注疏》,文言,繁体,竖排,无句读,极其艰深晦涩。同学们从识字断句开始,诵读,翻译,纠错,讨论,分享一下读书心得。
景剑锋个人有个小癖好,喜欢收集各种版本的《周易》。有一本清朝的木刻本,他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展示完了,又小心翼翼地装进档案盒,套上了塑料袋。
2015年秋,景剑锋调往教务处担任副处长,工作繁忙起来。彼时杨泽老师恰好从中国人民大学读完博士回来,便接任了景剑锋的角色,担起了他未竟的事业——领着同学继续读《周易注疏》。
“读书会反对‘悦读’,提倡苦读;反对泛读,提倡精读;反对选读,提倡通读。”景剑锋说,“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我希望大家能回归传统、规范的阅读方式。”景剑锋建议,每个人都应该读一本厚重的经典大书,也许刚开始会遇到困难,但一定不要放弃。趁着大学期间精力充沛,把难读的经典通读下来,以后读别的书会容易许多,也是一种人生的历练和成长。
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也找到了读古书的诀窍。古文字能力弱的同学,就课前做功课,查字典,了解字的本意。课上听学长学姐们领读、分析,再听老师讲解,便渐渐入得佳境。“同学们很用工,课前花两三个小时准备,进步很快。”杨泽说,“我大概要用近一天的时间准备,尽可能将文中的细节和知识点弄清。这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种促进。”
每周两小时的课,读的文字并不多,读卦辞仅能读完一卦,但抽丝剥茧后领悟到其中思想的魅力,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老师没有课时费,同学不计学分,却依然风雨无阻。杨泽说:“有一天下雨,我以为同学们不来了呢,进屋一看都在呢。我还挺感动的。”“还有一次停电,我们就出去买蜡烛,来了一场烛光读书会。”学生胥洁说。
参加周易读书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乐趣就是,闲来无事可以拿硬币或者用牙签代替蓍草给同学朋友占卜,并获得认可。在党永乐看来,《周易》并不仅仅是一本算卦的书,它包罗万象,蕴含着天地万物的发展、融合、变化规律,对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境界大有裨益。
读书会的师生没有什么功利目的,不过是以务实的精神寻求真知、探索真理,从而培养一种老老实实的人生态度,这也是对内蒙古大学校训“求真务实”的解读和践行吧。
《周易注疏》的阅读已经接近尾声,还有更多的哲学经典著作及传统文化书籍等着他们。这种不浮躁的学习方式,也会在哲学学院的师生中传承下去吧。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陈春艳 见习记者 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