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有天地 一支粉笔育桃李——向我区37.4万教师致敬
原标题:三尺讲台有天地 一支粉笔育桃李——向我区37.4万教师致敬
核心阅读: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2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甘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教师。在我区,就有37.4万名教师甘守三尺讲台,为全区350万名在校学生传道授业,支撑起了我区的教育事业。他们中间有乡村教师、有特岗教师,也有支教教师,他们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向37.4万教师致敬
9月10日是我国第32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甘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教师。在我区,有37.4万名教师甘守三尺讲台,为全区350万名在校学生传道授业,支撑起了我区的教育事业。
其中的农村牧区教师更是在相对艰苦的环境中,矢志不渝,争做“四有”教师,为农村牧区的孩子们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奉献终身。
赵宽是达拉特旗白泥井乡石匠圪梁小学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他30年如一日,在教育岗位上挥洒自己的汗水,奉献着青春。30年来,他始终坚持在教育一线,由于成绩突出,许多镇内学校想聘请他当副校长或教导主任,都被他谢绝了,他割舍不下小乡村的孩子们。
由于学校资金不足,购买图书困难,赵宽就跑到镇内小学借书,倡导镇内孩子和农村小学的孩子进行手拉手活动,他还跑到各大机关和企业请他们为孩子们捐书。一次次努力,换来的是农村孩子们得到知识后的满足。多年的辛累使赵宽变得体弱多病,2014年秋天,在妻子的再三劝说下,他到医院做了一次全身检查,医生告诉他肝功能出现了异常,需要住院治疗。可他第二天仍然出现在了讲台上。一直到2015年7月,这些孩子毕业了,他才住进了医院。
正是数以万计像赵宽一样的乡村教师的无私奉献,托起了农村牧区孩子们的梦想,为他们拥有出彩的人生铺基垫石。他们辛苦了,党和政府也没有忘记他们。
近年来,自治区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增加乡村学校吸引力。我区部分地区为村小、教学点的乡村教师建立了标准化周转宿舍,每间住宿不超过两人,屋内有卫生间、洗浴室、电视、免费WIFI。自治区出台了在苏木乡镇工作人员补贴政策,在乡镇工作的教师在原工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200元至1500元;各地设立了农村牧区教师生活补贴,个别地区还设立了奖补工资。乌兰察布市对新招聘到乡村学校工作的本科毕业生,除正常工资处,工作5年内,每人每月增加2000元绩效工资。
为了优化乡村教师结构,自治区在实施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基础上,2016年启动了自治区本级“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开展了城镇优秀退休教师对口帮扶支援乡村教育工作,选派赤峰市、通辽市退休教师到兴安盟乡村学校支教。开展了城镇优秀教师和大学毕业生支援乡村教育工作,呼和浩特市选派优秀中小学教师到乌兰察布市乡村学校支教一年;乌兰察布市选派乡村学校校长、副校长到呼和浩特市优质中小学挂职一学期;内蒙古师范大学选派优秀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到乌兰察布市乡村学校支教。
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乡村教师的队伍,仅2016年上半年,我区就招聘乡村教师2646人,他们将继续在三尺讲台上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空。
青春在支教中闪光
开学了,坐在内蒙古大学的教室里,高鑫总会想起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第二中学,想起那里自己教过的学生们。
作为内蒙古大学第三批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高鑫和其他几位同学在过去的一年分别去正蓝旗第二中学和托克托县第四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支教。
“我的理想就是将来做一名优秀教师。”高鑫说。为此,她把本科毕业实习选在了包头市第二中学,体验当老师的感觉。去到正蓝旗第二中学后,高鑫既要教高中,又要给初中生带课,每周上课超过15课时,但她乐在其中。
“跟学生们在一起,我感觉很快乐。”高鑫说,给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作高思琪的学生。高思琪的父母外出打工,她跟爷爷奶奶生活。高鑫支教开始不久,2015年的中秋节到了,那是高鑫长这么大第一次不能跟家人一起过中秋。高思琪给她送去了奶奶做的月饼,这让高鑫感到十分温暖。
支教生涯很快就结束了,这一年让高鑫更坚定了当一名老师的信念。
跟高鑫一起在正蓝旗第二中学支教的还有曹博。他说在这一年的支教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与学生相处的经历。“刚去的时候我给高三年级学生带政治课,他们对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我明显存在质疑。”曹博说。
由于缺少经验,一开始上课时曹博总是照本宣科,学生不爱听,课堂气氛很沉闷,有的学生还故意提一些刁钻的问题。曹博意识到,自己必须改善与学生的关系。他与课代表沟通,通过课代表了解同学们对自己的评价,逐渐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慢慢地,曹博的课生动起来,学生们与他的关系也变得融洽了。“做一名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识,不然学生不会服你的。”曹博说,这是自己支教生涯最大的收获。
王国敏和陈菲去的是托克托县第四小学。虽然学校离县城并不远,可是跟城里的学校相比,这里还很落后。陈菲回忆说,有一次她在不经意间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凯旋门吗”?“知道。”学生们的回答让陈菲挺高兴。可是下一句就让她哭笑不得,“不就是县城里那个酒店吗?”学生们说。“我当时想到的就是一定要教好这些学生,让他们将来能走向外面的世界,能有一个出彩的人生。”陈菲说。
王国敏当时是四年级2班的班主任,她到现在都念念不忘一个叫高旭光的学生。高旭光的父亲好赌,爷爷奶奶对他的教育方式非常简单,动不动就上手。王国敏说,这造成了高旭光内向的性格,而且经常跟同学打架。“我想改变这个学生,所以一开始对他管得很严。”王国敏说,这却激起了高旭光的逆反心理,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后来王国敏做的一件事,让情况有了改观。高旭光12岁的生日到了,因为交通不方便,没办法去城里买蛋糕,王国敏就和几个支教老师一起买来面包为他庆祝。没有蜡烛,就用棒棒糖代替;没有鲜花,他们就自己去野外采摘。那天晚上,高旭光走进教室,看到的是手捧鲜花的班主任和同学,黑板上写满了大家对他的祝福。“这个惊喜改变了他,因为从来没有人给他过过生日。”王国敏说,自那以后,高旭光对同学们和善了很多,性格也慢慢改变了不少。
“作为老师,需要对学生们充满爱心。”王国敏说。
内蒙古大学第三批研究生支教团还有吴婷等另外4名同学,一年的支教让所有人都收获很大,也为他们的青春增添了光彩。现在,第四批研究生支教团的8名同学又出发了,支教的接力棒伴着爱心在这群年轻人手中传递。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人生
乡村教师是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区,数以万计的乡村教师甘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教师,为农村牧区的教育事业奉献终生。
郭义荣在家访。
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赛汉小学,有一位46岁的普通女教师郭义荣,她在这里任教的时间已经长达28年。
赛汉小学是寄宿制小学,住校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为了照顾这些孩子,郭义荣把身体不好的丈夫、上初中的儿子留给婆婆照管,选择了住校。她经常给年纪小的孩子叠被子、梳头、洗衣服,嘘寒问暖。晚上,她还陪几个年纪小的孩子一起住,与孩子们亲如一家人。
郭义荣教育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她总是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她总是说:“为人师表就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教学上,郭义荣探索了“自学——反馈式”和“自学——尝试法”教学法,得到了学生的喜欢,并多次承担在全旗公开课、示范课,在全旗做讲座。
郭义荣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爱好。曾经,她的班级里有一名学生特别顽皮,经常损坏公物,欺负同学,老师们一提起这位学生都很头疼。但是郭义荣知道,这个学生父母离异,和奶奶在一起生活,无人照顾。她对这名学生格外上心,给他买衣服、买早点,生活中无微不至地关怀。课堂上,发现该生的优点后郭义荣总是及时表扬;对他做错的事,郭义荣总是耐心地开导。慢慢地,这名学生和她成了朋友,逐渐改掉了坏毛病,学习也进步了。
作为市级优秀班主任教师,想“挖”郭义荣的学校不在少数,可她总是婉拒。郭义荣说,自己舍不下这里的孩子们,让他们成才是自己最大的心愿。
唐涛。
唐涛是一名80后,也是一名特岗教师,负责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复兴中学两个班的体育教学工作。特岗教师又是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情况在其他学校是很少见的。但是唐涛例外,他自2009年9月到学校工作以来,就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唐涛没有辜负学校对他的期望,他带的班在学校各种比赛、活动和日常检查中总排在年级组第一。
唐涛自创了一套校本操并承担起了讲授、示范工作。学校有14个教学班,每天从早上第三节课开始一直到下午放学,都有班级来操场学操,唐涛经常一站就是一天。这一教就是一个月,嗓子哑了又哑,有同事开玩笑说他是“金嗓子”。由于长时间朝同一个方向站立,唐涛的脸成了“阴阳”脸,一半红色一半褐色。
唐涛所带的班级有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也很多,他经常挨家开展家访工作。学生苏冬梅在学校调皮捣蛋,成绩也不好,老师们对他都很头疼。唐涛骑了1个多小时自行车,找到他的家,通过家访才知道这个孩子没有母亲,父亲是个聋哑人还在旗里打工,苏冬梅只能和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平时根本没人管。唐涛得知情况后,经常给他买午饭,还利用周末时间去苏冬梅家多次家访。功夫不负有心人,苏冬梅转变很快,在学校里成为了老师们不再头疼的学生。老师们都说唐老师能用心捂化一块石头。
在教学中,唐涛多年来一直在从不同学科中寻找与本学科教学方法触类旁通的教学实践,经常与其他任课老师交流教学心得,认真记录听课内容和其他老师的评课观点,尤其对听评课中显露的教学不足开展方法研究,确定自己的小专题研究,通过课堂激趣,设置教学情境,认真组织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他不断摸索适合学校所在农村地区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和喜好的教学方法,通过篮球、足球等集体项目培养学生集体意识,通过田径项目训练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因此他的体育课深受学生的喜爱。
到学校任教7年,唐涛说,自己越来越离不开这些学生,越来越离不开讲台了。
孙连武和学生在一起。
孙连武,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大北沟镇十五号小学教师。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以执著的信念坚守在这所乡村学校。
孙连武总说,要当好一个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30年来,他所在的年级没有一个学生辍学。今年他教一年级,班里有个学生智力有问题,他却跟这个学生走得很近。上课时也总是找最简单的问题让这个学生回答,帮他树立信心。一开始,这个学生对老师所做的不加理睬。可他并没有灰心,不断从这个学生身上找闪光点,在班会上给予表扬。有一天,这个学生终于鼓足了勇气向他请教问题,孙连武趁机开始给这个学生“开小灶”。付出最终得到了回报,一次这个学生和他说:“老师,我真想叫您一声爷爷。”那一刻,孙连武眼里噙着泪水,有什么东西能抵得上学生的爱呢?
孙连武常说,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只是自己工作的第一步;让学生学得好,送得出,才是工作的最终目标。为此,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每天晚上都坚持学习,还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在教学中他一丝不苟,即使对多年熟悉的章节,他也要一个发音、一个句法、一个环节、一个步骤地仔细推敲。孙连武总说:“上课就像打仗,我们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为此,他经常备课到深夜,没有丝毫马虎。几年来,他无论教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每节课都以学生活动为主,他只是一个启发引导者。对待成绩好的学生,孙连武激励他们继续上进;对待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孙连武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
没有豪言壮语,孙连武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不懈耕耘,展示了一个普通乡村教师的风采。面对成绩和荣誉,他执著地坚守着三尺讲台,用一支粉笔勾勒着自己心中的教育事业。
他们,只是我区乡村教师的优秀代表,无数个像郭义荣、唐涛、孙连武一样的乡村教师坚守在平凡的讲台之上,为农村牧区孩子们的成长成才尽心尽力,他们是最值得尊敬的人。(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章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