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165亿:医疗保障制度让百姓看病不再愁
原标题:5年165亿:医疗保障制度让百姓看病不再愁
“父母有健康的身体,儿女们才放心,如今赶上了好政策,看病能报销,养老有保险,日子过得不比城里人差。”10月18日,在呼和浩特市儿子家里照看孙子的杨兰凤对记者说。今年60岁的杨兰凤是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蛮会镇得利壕十一社的农民。她说,现在有病能看得起是一种福气,这在过去想也不敢想。过去农村有“救护车一响,一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三年活白干;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的顺口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病给一些农牧民带来的窘境。
多年的劳累让杨兰凤病痛不断,但为了省钱,经常是小病扛大病拖。1993年,为了做一个阑尾炎手术,东凑西借才凑够钱。那一年全家人省吃俭用,卖了猪才还了债。2007年,国家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杨兰凤第一个报名参加,她说这样的好事不能错过。从那时起,杨兰凤有病看病,没病预防。
杨兰凤说,“新农合真是我们农民的‘护身符’,农民看病心里有底,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原来,2012年,杨兰凤生了一场大病,住院手术共花费了5万多元,新农合给报销了2万多,大病救助保险又报销4000多元,解了她家的燃眉之急。
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作为一项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牧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牧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杨兰凤告诉记者,如今在家门口的乡镇卫生院就能看病,条件也很好。不仅如此,乡镇卫生院还为村民们建立健康档案,听说今年还要配备家庭医生,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区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随着投入力度加大,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165亿元,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项目总数达到9544个。
过去5年,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我区深化医改取得显著成效。自治区相继出台深化医改重要文件68个,顶层设计政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突破,县级改革全面推开,城市改革试点启动。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由2010年150元提高到2015年的47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由60%提高到75%。大病保险实现参合农牧民全覆盖,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启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15元提高到40元,服务项目由9类增加到12类;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分级诊疗和医师多点执业开始实施。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与2010年相比,如今我区蒙医中医医院由110所增加到122所,三级医院由5所增加到19所,二甲医院由21所增加到47所。病床由0.9万张发展到1.8万张,专业技术人员由9900人增加到1.6万人。5年来,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区卫生计生系统完成自治区和盟市两级卫生计生机构改革,实现两支队伍融合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孕产妇死亡率由2010年的35.25/10万降至2015年的18.27/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10年的12.31%。降至2015年的5.34%。;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8岁,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记者 段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