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驴背村医”精通蒙中西医 扎根大漠27年
原标题:内蒙古“驴背村医”精通蒙中西医 扎根大漠27年
哈申通拉嘎利用闲暇时间给同行的人诊脉。王瑞芳摄
哈申通拉嘎在报告会现场接受采访。王瑞芳摄
蓝色蒙古袍搭配短靴,褐色服帖的短发中偶有银丝闪现,与人对话时由于需要长时间抬头仰望,这也使得他的额头和嘴角处的皱纹分外明显。
他的名字叫哈申通拉嘎,今年47岁,在蒙语意为“地狱”的塔敏查干沙漠腹地,他和一头灰色小毛驴为伴,为周边村落千余农牧民送医送诊27年,累计行程超过20万公里。今年6月,哈申被授予中国医师最高荣誉——中国医师奖。
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型报告厅里,哈申在为当地700多名医务工作者和学生分享他的从业经历和感受。
这应该是哈申在获得中国医师奖后在家乡进行的最高规格演讲,在此前,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他的医术,但没有人知道,这位精通蒙、中、西医的医生身高只有1.26米,一生未婚。
“医生是很厉害的人,因为你找不到他,也请不来他。”这是哈申8岁时对医生最深刻的印象。那一年,他的爷爷因背上长了一个火疖子痛苦不已。家人骑马追逐医生的踪迹找了很久终于把医生请来,却因为没有足够的钱买药而让爷爷留下病根。
几年后爷爷因病去世,但家乡人贫困和缺医少药的这份记忆永远留在哈申的脑海中。加上他自小学三四年级之后便再也没长高的个子,哈申一直想弄明白这究竟是因为什么。
1987年哈申高中毕业报考了卫校,用三年时间学习了中医、西医的理论和诊疗方法,随后便回到了家乡通辽市库伦旗苏日图嘎查开起了小诊所。
都说“万事开头难”,诊所刚开时,没人请哈申看病,他连进药的钱都没有,为此他一度怀疑过自己。
由于父亲早逝,哈申作为家里的长子不得不咬牙坚持,没病人时他便种地、养羊、喂猪补贴家用,为母亲、姐姐以及三个弟弟妹妹撑起这个家。
出诊时,毛驴“小灰”是哈申最好的伙伴。
在当地牧民的印象中,不论寒冬酷暑,不管刮风下雨,只要看到这个小个子男人和这头驴子,家里的病人就有救了。
正当哈申对自己的医术越来越有信心的时候,一个老太太的“怪病”给了他当头一棒。
哈申记得那是20多年前一个深夜,有人找他出诊,说老母亲犯病,“在炕上打滚”,哈申连夜赶去,给病人做了各种诊断却查不出病因,他只能依据老太太的病情表现逐项用药。
“一晚上用了50多块钱的药,虽然清晨老太太病情减轻,但我很惭愧,也没收钱,因为我不知道那是什么病。”这次的经历让哈申明白,他的医术远远不够。于是他又先后自学了《中医基础理论》、《儿科学和妇科学》、《西医基础》等课程,还拜师学习“五疗法”,将蒙医的拔罐、针灸、放血等传统疗法与现代蒙中西医结合起来。
又过了一年,那个让哈申“倍受打击”的老太太又一次犯病,一样的病情,一样的表现,这一次,哈申用2角钱的药消除了老人的痛苦,并告诉老人避免犯病的有效方法。
哈申的医术有了质的飞跃,逐渐成长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嘛嘛(当地人尊称医术高超的医生为嘛嘛)。在离他家三百多里地的通辽市,许多医院想花重金请哈申去坐诊,哈申都拒绝了,因为“村医的责任就是为村里人看病”。哈申说,他要一直为村里人看病,一直到他动不了。
熟悉哈申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四不一免”规矩:出诊、针灸、打针不收费,药品不加价,困难孤寡老人全免费。
时至今日,哈申仍然靠20亩地的收入维持和老母亲的生活及小诊所的日常运转。
最近2年哈申一直用空闲时间写书。他把自己的医术归纳整理到一个废纸订成的册子背后,密密麻麻的蒙语详细归类着各种疾病的症状,并详细写明蒙医、中医、西医三种诊疗方法。此外,他还针对婴幼儿、成年男女以及老年人的常见疾病给出他的见解和治疗方案。他说他希望自己的这本书也能帮助别的想学习的医生,提高治病水平为家乡的农牧民治病。(尚虹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