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健康体魄 提升素养
原标题:校园体育:健康体魄 提升素养
巴林右旗大板一中男子足球队在训练。记者白雪摄
呼和浩特市东风路小学的课间跳绳操。(资料图片)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的学生正在练习射箭。记者姜晓莹摄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是富民强区的百年大计。近年来,自治区在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在不断深化。不久前,自治区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方案》,旨在通过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提升学校体育工作保障水平,加强体质监测和课业评价,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领域发展,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目前我区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学状况如何?体育项目开展情况怎样?体育教学中还有哪些问题亟待思考解决?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采访。——编者
现状:学校体育锻炼时间越来越长,自创特色课程也在增加
记者注意到,在方案中,2020年全区体育教学主要工作目标包括:“100%的中小学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体育课程标准,100%的中小学校实现每天一节体育课为主要形式,确保100%的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锻炼。”
记者了解到,目前学校保证学生每天“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几乎都不成问题。记者采访了呼和浩特市南门外小学、东风路小学,两所学校的体育课设置都为一至三年级每周4节、四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均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实施。这两所学校在阳光大课间时,除去第三套广播体操,还各自有自编操。呼和浩特市第九中学是一所农区寄宿制学校,住校学生达90%以上,学校每天早上6:30—6:40是早操时间,均有班主任跟班,再加上每天的阳光大课间、自编操、活动课等时间,受访学校都表示: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绰绰有余。
记者了解到,在呼和浩特市的很多学校,都已经有了自己能拿得出手的一些自编操、特色体育课,如:金桥小学的啦啦操、南门外小学的太极扇、东风路小学的跳绳操、赛罕区民族小学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舞动青春、魅力九中”课间操等。
效果:不仅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提升各方面素质
“体育课是一种素养,其实是一个以点带面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基点”,呼和浩特市第九中学副校长金日东深有感触:“课间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学校管理水平和学生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抓好课间操管理,既是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又是学校抓思想政治教育、抓校风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学校重要的常规教育形式之一。”由此,今年5月份起,该校开始集合体育教师之力,诞生了一套名为“舞动青春魅力九中”的自编操。这套自编操在每天的阳光大课间进行,目前已开展3个多月了。“效果非常好,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观”,金日东自豪地说。据了解,这套自编操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和集体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校的课间操呈现安全有序、精神振奋、整齐划一的面貌。不仅如此,还带动了学校全方位的管理,例如在课堂上、在食堂里,学生都能有序自律。金日东举了个例子:“我们学校有1100多个住校生,食堂仅有400个座位,吃饭时学生都能安静自觉地排队打饭、吃饭。”
很多学校都已感觉到了体育给学生带来的变化:东风路小学的体育特色是跳绳,学校每月都会开展“谁是跳绳王”的竞技活动,评选出校级、年级、班级的“跳绳王”并记录在跳绳榜上,还会给获奖者准备奖状、奖品等,增强他们的个人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南门外小学的太极扇表演在呼和浩特市的各级各类体育比赛中频频出镜,千人太极扇表演整齐划一,令人震撼,这源于学校把太极扇作为特色体育来打造,还把这项运动贯穿到学校的很多活动中来。该校副校长杨美兰说:“太极扇操最大的功劳在于,增加学生的凝聚力、健体促德。”
思考:亟需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类激励机制很关键
方案提出,体育是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学科,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地各校一方面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从加强培养、保证待遇等方面入手,切实维护体育教师的职业尊严和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那么,现阶段体育教师在学校的配比情况如何?专业性方面怎么样呢?
在重视体育师资方面,南门外小学走得很靠前,让不少学校都羡慕:该校目前在校生3129名,体育教师共10名,而且是全部从北体等名校毕业的科班出身的年轻人,涵盖领域有乒乓球、足球、武术等,各有特长。该校每周还进行一次体育教研活动,重视体育教师的奖励、培养等。赛罕区民族小学侧重于民族体育项目的培养,师资力量也比较雄厚,目前有8位在编体育教师,另外聘请了5位专业教师,共13名体育教师。该校还注重整合各方面优秀资源,如给一些专业俱乐部提供活动场地,要求俱乐部成员为学生讲课,目前该校已实现了民族体育项目——射箭进课堂。而作为农区学校的呼市九中,也越来越意识到了专业体育教师的重要性,想方设法增加体育教师数量,目前该校共有5位体育教师,在这所拥有27个教学班1304名学生的学校来说,这样的配比已经算挺高的了。据了解,目前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平均配比数大约为4名。
采访中,学校负责人大都意识到了体育教师在提高体育教学方面的重要性,纷纷采取措施增加数量、提高专业素养。一些学校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奖励补贴,专门拿出科研课题放到体育组,并在学校评优中优先考虑。
除了师资力量的培养,赛罕区民族小学还创新了一些激励机制,如体育调剂,与辖区优秀的中学合作,专项足球队的成员可“直入”该中学。这个尝试已做了3年,效果很好,一方面对其他学生有荣誉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对学生家长来说也是一种激励。
另外,学校负责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中考、高考指挥棒是对体育教学最有利的促进作用。现在教育者们也都意识到了:“优秀学生的标准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与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中‘办好人们满意的教育’的要求高度契合。体育不仅不影响学习,相反会让学生思维敏捷,促进竞争意识,对学生团队能力发展和人格发展都有很大帮助。”(记者 刘志贤)
【短评】强制锻炼关乎责任
□张枫逸
前段时间,北京师范大学提出,将对2016级本科生的课外锻炼实行运动打卡考勤,未完成规定次数,将影响体育成绩及奖学金评定。在学生中实行运动打卡,此前已有一些学校试水,而在执行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学生对运动被“强制”的质疑。
然而,笔者却以为,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不仅是个人的自由,更是教育部门的责任。在当前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采取适当的强制措施引导学生运动锻炼,是很有必要的。
与文化课一样,体育运动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时期,由于受到升学压力影响,很多学校都是偏重于文化课,而忽略了学生的体育训练与体能培养,导致我国青少年普遍缺乏运动,体质偏差。升入到大学,体育工作就应该多一份“补课”和“纠偏”的使命,切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与上课点名一样,“跑步打卡”也是一种考核激励机制,旨在督促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锻炼,最终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变“要我跑步”为“我要跑步”。至于“跑步打卡”影响体育成绩及奖学金评定,愚以为也未尝不可:要求学生参加跑步锻炼,本身就属于体育教学的一部分,自然要纳入体育成绩;而“三好学生”等综合类奖学金的题中之义,就包括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如果只是文化课方面的“学霸”,而疏于体育运动,也谈不上“三好学生”。
笔者曾看到过一篇文章:《适当的强制,是教育必要之恶》。文中谈到,“中国有许多这样的独生子女:身体和心理都健康,但缺乏忍耐力、缺乏吃苦精神和进取心,初步表现出了闲散懒惰的特点。”目前,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懒惰,影响的不只是体质,还可能涉及到进取心和创造力,须臾不可轻视。同样,学校采取措施促使学生们跑起来、动起来,也不只是为增强体质,更在于挖掘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
体育和健康教育是人的生存、生活最基本的教育需求。在提倡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今天,体育这门让学生健康成长的科目,越来越受到重视。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就要强化学校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不仅是遵循育人的规律,更是为祖国的未来奠基。强制锻炼关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