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献”需要的不仅是情怀
原标题:“器官捐献”需要的不仅是情怀
“百年之后,要是想我,看看照片就好。”徐明华老人淡定的一句话,让儿子坚信,支持父亲的选择就是尽最大的孝心。3月7日,长沙雨花区新星社区居民徐明华和邻居姜腊华一起来到社区红十字会,郑重签署“湖南省遗体、角膜捐献自愿书”。二老的家人子女都很支持他们的决定,64岁的徐明华更是早早立下遗嘱:“我们的角膜能让他人重见光明,那样还能看见你们的幸福!”
因为种种原因需要器官捐献的人的不幸是不同的,但是痛苦却又是相同的。每年都有这样一批人在苦苦等待器官捐献,巨大的资金压力是生活艰难的体现,而更加艰难的是,即使你有钱,也未必能等到需要的器官。
器官捐赠打通了通往幸福的路径。可是,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会如长沙的这位老人一样,有主动“留下眼睛看世界”的情怀?人死如灯灭的道理,很多人都懂得。可是却受到了传统观念深深影响,不愿“尸骨不全的离开这个世界”。这种观念是陈旧的,需要观念的变革。可是,你也不能否认,当这种陈旧观念已经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子扎在心头的时候,器官捐献遭遇的就是举步维艰。越是这种情况下,越应该珍惜这种主动“留下眼睛看世界”的情怀,大力宣传这样的担当和事迹。让更多人愿意“留下眼睛看世界”。
不妨辩证来看所谓传统观念的“尸骨不全”,当我们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当我们愿意将自己的器官留下来的时候,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活着”?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生命”,这其实就是个体生命的延续。而且,当我们的亲人思念我们的时候,他们也可以有更宽广的念想:亲人的“眼睛”,亲人的“心脏”依然在看着自己,在想着自己。这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其实是更好的心灵慰藉。
当然,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除了观念问题之外,是否需要用利益导向激发“留下眼睛看世界”的参与激情。在上学、就业、保障、公益等方面进行物化的引导,让那些愿意给世界更多温情的人,被温情所包围?(郭元鹏)